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并非不高,只是没有当代的“粉”们期待得那么高。
而这种矛盾的产生,与其说是司马迁与李广家族的关系而“褒李贬卫霍”,进而质疑太史公的“史德”,不如说是古今价值观的差异。事实上,我们看对于卫霍的记载,《史记》和《汉书》其实非常相近,当然,会有不少“傻孩子”在不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会认为《汉书》成书时间晚,是东汉初年的作品,史料没有司马迁这个同时代人掌握得多,所以照录了《史记》,其实不然。
首先,李广将军不存在运气差,他是两次被卫青当做挡箭牌和替罪羊。卫青还曾经把苏建当替罪羊,那次卫青也损失了士马十几万,《汉书食货志》记载,卫青两次损失士马30万左右。在这之前,都是汉武帝制定作战计划,多路出击,卫青只是带领一路人马而已,但是功劳都算在他头上,武帝多么照顾这位小舅子啊!
但,他也说:“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意就是霍去病不体恤下属,骄奢浪费,恃才傲物。
这不难理解,霍去病从小养在汉武帝身边,且武帝对他百般宠爱,他自然不知下层人的疾苦。
太史公如实写出了霍去病的缺点,毕竟人无完人,这也显示出司马迁修史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一一前117年),河东平阳(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能征善战,马踏祁连占酒泉,封狼居胥
破匈奴,留下了“匈奴末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言。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在司马迁的笔下,为什么评价并不高呢?我认为除了政见之分外,更多地还要从霍去病自身上说起。主要是:
一是霍去病的最初地位是靠裙带关系上去的。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是汉武帝的外甥,自小在皇官长大,深得汉武帝喜爱。他善骑射,爱打仗,经常在宫中与汉武帝排兵布阵。他十七岁就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率部和卫青一起出战。如果是一个平民的孩子,没有任何从军经历,没有任何战功,就能一开始被封为骠姚校尉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出身很重要,平台很重要。司马迁靠自已的奋斗,才当了个御史,十年寒窗苦不如有关系。从心里讲,司马迁是不认同的。
二是霍去病夸大战功,居功自傲。汉武帝雄才大略,意欲征服天下,四海一统。霍去病骁勇善战,敢打敢拚,拓疆扩土。每次胜利,汉武帝都下旨褒奖。霍去病为了邀功领赏,经常虚报战果,夸大战功。同时,他自视清高,除了汉武帝,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也就是人缘不好。
三是高高在上,心胸狭窄。霍去病不体恤士兵,不讲战友之情,只让士兵用命杀敌,不管士兵疾苦。公元前118年,李敢因私怨刺伤大将军卫青。卫青考虑到李家满门忠烈,并未声张,而是悄悄压下。但霍去病得知后,不顾同征战、共生死之情,在甘泉宫的射猎中射杀死了李敢。汉武帝为掩人耳日,说李敢是被鹿碰死的。于是发配霍去病去朔州,在路上,霍去病身染疾病,不治身亡,年仅24岁。
之手,司马迁心中无偏见,是不可能的。关于司马迁对卫,霍集团的态度,个人在问答中《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出现在里》一文,已经分析过了。总之,司马迁不待见卫,霍,主要的根源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再加上李广,李敢之死,李陵失去归国的机会,都和卫,霍集团有关系。
因为霍去病之所以那么出名,就是因为汉武帝忌惮大将军卫青,才有意提拔霍去病,来分权,压制卫青的。
霍去病的战绩没的说,但是,他在治军、待人方面,都做的一般。汉武帝赐给他几大车美食,他最好没吃多少,就扔了。然而他手下的士兵有的都吃不起饭。相比之下,无论是卫青还是李广,对待士兵都爱民如子。手下士兵都吃饱了,他们才吃饭,找到淡水了,士兵们先喝够,他们才最好喝
因为霍去病不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不像卫青,但我认为霍去病的确是了不起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