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酵素能调整全身机能这种效果,相当于中药所说的上药。中国药学古籍《神农本草经》中,把药草分为“上药、中药、下药”三类。简单讲就是--
上药:以长生不老为目的,可以全面调节与提高身体的生理机能。
中药:以保持健康、治病求人为目的。
下药:只用于治疗,可以直接抵制疼痛和发炎,不过副作用明显。
如果对日常所用的机能性食品与药品分类,酵素可说是上药中的上药,其他的健康食品、机能食品如人参、蜂王浆、杜仲、螺旋藻等也当属上药。
中药包括家庭常备的胃肠药、便秘药等。下药包括现在医疗所用的大部分药品,如高效抗癌剂、固醇类、治c型肝炎的干扰素等。人们都知道这些药的副作用很可怕,但是为了治病,又不得不用。
现代医学对上药也很注意,并有一个专用名词,称为“机能调整剂”。满足以下条件的药,就可以称为“机能调整剂”。
1、无毒性。
2、不是作用于特定脏器的。
3、具有使生物机能正常化的作用。
具体来说:1项是没有副作用。2项是对全身作用。3项是提高身体之机能,也就是说使得人体本来就具有的自然治愈力恢复并发挥功能。
服用活酵素之后身体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与副作用极为类似的“好转反应”,又称“瞑眩反应”。好转反应是身体朝好的方面转变所呈现的短暂、过渡现象,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出现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绝不是副作用。
吃了“机能调整剂”以后,体内的机能开始受到调节,有问题的部位渐渐转变。在这个时候,因为人体长期处于一种病态,各种适应已习惯,而一理发生变化,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引起轻微的拒绝和抵抗现象。其实只要过了这个时期,一切都会变好。好转反应是身体转好的信号,也是身体康复的分歧点。
初次服用中药或酵素等机能性食品的人。容易出现一些好转反应的症状。
1、疲倦、发困
这种现象叫弛缓反应。在用过酵素的人中,有这种反应的特别普遍。尤其是慢性病患,在有病的部位机能恢复的时候,原来的病态平衡被打破,容易有上述反应。此时,无需停止服用酵素。当然如果反应较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就有必要减少服用量,等过了反映期,再次正常服用。
2、便秘、下痢、疼痛、出汗等现象
这些称为过敏反应。有这种反应的,在所有用过酵素后现现的好转反应现象中占20%左右。一般而言,比较稳定的慢性病,症状不是特别厉害的人,当用了酵素以后,开始出现好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明显白热化。在这个时候,恢复的力量产生反弹,所以会出现以前的症状。
3、肿疮、发红、发疹、眼屎与尿色改变
此种为排泄反应。在酵素的作用下,体内积聚的旧有废物、毒素被分解,从皮肤排泄出去时所呈现的症状。
4、疼痛、发烧、恶心、腹疼
此种为恢复反应,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恢复时表现出的反应。原因是血液和瘀血的部位开始出现顺畅流动的表现。了要经过医生诊断;如果反应较强,或时间太长,就应该减少用量,或暂停服用。
5、没有任何反应
在使用酵素的人中,有将近3成是“没有什么反应”或“可能有反应,但没注意”。好转反应是因人而异,具个体差别的。病人的反应除以上几类以外,还有很多。反应快的,吃下去后立刻就有感觉,慢的要3、4个月,一般在2个星期左右。好转反应消失的时间也不同,一般在服用3、4天,到2个星期不等。
好转反应的表现形式与病人的病症、环境、体质等有关。如果反应时间长,或反应剧烈,最好评有专业人员评估一下,可减少或停止使用;如果有疼痛现象,可停用一星期以后再重新开始。
一些轻微反应若在胃肠、脸部或正接受治疗的病人,只要是不太痛苦且想继续饮用的话,请依下列原则:假如出现轻微反应,减少服用分量一半,若仍出现反应,那就只取其1/3。依经验,减少分量后,大都不会再出现任何反应。如有任何反应,就请继续服用2、3天以便观察结果。如果情形有所改善,就恢复原来分量,当然要以循序渐进原则来增加分量。依使用者的经验,10人中有8人在7或10天左右就能恢复到原来分量,此后就无任何反应出现。从这些经验里,不难了解所谓“反应”也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体质特异的人,如进行饮食的改善并依上述饮用原则实行的话,斑疹的现象就不会发生。轻微反应现象也对身体没什么妨碍,复合活酵素21世纪的健康通关密码。
服用台湾活酵素产品请用温开水服用,切勿使用水温过高。
人体内的酵素贮存量会随着年龄递减,现代生活中水、食物、抗生素、空气等污染及辐射等因素也会导致酵素减少。由于现代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每天从食物中的摄取的酵素不足以达到人体每天所需的量,安全性也难以保证。所以最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天然复合酵素制品。每一个人都需要补充酵素,特别是免疫力低下人群、亚健康人群、老年人、孕妇、手术前后的人、有便秘问题的人、肥胖的人更需要补充酵素。一个人的酵素贮存量和能量成正比。年龄递增,酵素会慢慢减少,减到无法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时,人就会死亡。当体内酵素作用衰弱或减少,就会有各种症状出现。人的疾病是由体内无数酵素群某一部份失去活力,或失去均衡所引起的,现在已知约有115种疾病,都与酵素障碍有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