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西埠镇有什么拆迁计划

2025-05-02 20:11: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西埠镇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北端,地处和县西部,与含山县毗邻。现西埠镇由原西埠镇和腰埠合并而来,2005年全镇总人口为5.6万人,总户数1.7万户,下辖2社区和11个行政村,401个村民小组。全镇土地总面积167.90平方公里。
西埠镇属和城近郊,交通便捷,巢宁路(合马路)、干南路、西香路穿镇而过,阡陌相通,民营企业以达百余家,2005年末2家企业营业收入均超亿元。西埠镇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电信等公共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是全县五大中心镇之一。
随着西埠镇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上轮规划已不能满足新的形势发展需求,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亟待执行。调整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成为西埠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县对本轮修编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和县西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
第一节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2005年西埠镇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该镇土地总面积为16790.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92%。农用地面积为1350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44%,在全镇广泛分布;建设用地面积172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0%,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占绝大部分,在全镇均匀分布,镇域中部S105沿线稍微集中;其他土地面积155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6%,主要包括西北部丘陵地带的荒草地和南部河网的河流水面。
1、农用地
耕地面积为7794.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7.71%,在镇区内广泛均匀分布,南部更为集中;园地面积为56.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42%;林地面积为1828.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3.54%,多分布在西北部丘陵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为3826.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8.33%,零散分布于耕地区内,主要为农田水利和田坎。
2、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42.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为2.46%;农村居民点用地1224.4公顷,所占比重为70.81%,在全镇范围内零散分布,镇域中部S105沿线稍微集中;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88.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13%;交通运输用地为49.8公顷,所占比重为2.88%,主要交通干线在镇域内较均匀分布;水利设施用地为323.7公顷,所占比重为18.71%,主要沿境内德胜河、双桥河等水域分布。
3、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483.3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31.07%;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072.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68.93%。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1、农用地以耕地、林地为主,园地比重低
西埠镇农用地面积为13505.5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80.44%,农用地比重较大,农业资源优势十分明显。耕地7794.3公顷,占农用地比重为57.71%,为农用地的主导类型,林地占农用地的13.54%,园地占农用地的0.42%,比重较低。
2、建设用地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交通运输用地比重低
全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729.1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224.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70.81%,全镇总面积的7.29%,为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类型,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分布;交通运输用地49.8公顷,比重则相对过低,仅占建设用地的2.88%,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0%,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3、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配套,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西埠镇属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尤其是西部镇南部河网纵横,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镇2005年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两万余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七万余亩。
第三节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1、耕地保护难度日益加大
西埠镇地处和县县城近郊,在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辐射下,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需求旺盛,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趋势日益加剧,耕地保护难度日益增大。
2、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
全镇其他土地155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6%,总量有限。其中,裸岩石砾地176.3公顷,河流水面面积484.3公顷,二者合计占其他土地的42.4%,均是目前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利用的土地;可开发荒草地资源18.4公顷,仅占荒草地总量的2.12%。因此,可开发其他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且因集中连片程度较低,多零散破碎分布,开垦难度很大。
3、耕地易受渍涝危害,需加强生态保护
西埠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局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在降水充沛的年份易受渍涝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防治渍涝灾害的过程中,加强水利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土地的用养结合,加强土地生态功能的保护。

4、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土地利用粗放
本镇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人均用地226平方米,利用较为粗放,且居民点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闲置用地,利用不够节约;布局零散,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均匀分布;部分农村居民点配套基础设施差,生活环境脏乱,缺乏统一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一节总体规划目标
规划期内,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出发点,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合理布局各类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镇社会经济快速和谐发展。到2020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达到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全面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土地利用效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第二节用地规划控制指标
1、耕地保护指标
到2020年规划耕地保有量为7782.8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规划期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231.1公顷。
3、建设用地控制规模
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65.5公顷。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38.5公顷,占用耕地不超过85.2公顷。
4、土地集约利用指标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123平方米降低到110平方米以内。
5、土地整治指标
规划期内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不少于207.8公顷。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一节农用地调整
1、总量调整
2005年,全镇农用地面积1350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44%;2006—2020年净减88.2公顷,2020年农用地1341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91%。农用地在镇域内广泛分布。
2、耕地调整
2005年全镇耕地面积779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42%;2006—2020年净减11.6公顷,2020年耕地778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35%。耕地广泛分布于镇域内,北部地区相对偏少。
3、园地调整
2005年全镇园地面积5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规划2006—2020年调减盛家口村、新民村的园地共3.5公顷,其余园地基本维持现状布局,2020年园地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1%。
4、林地调整
2005年全镇林地面积182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9%;规划2006—2020年调减新民村、鸡笼山村、双庙村部分林地,将新民村、鸡笼山林场、盛家口村等部分农村居民点整理为林地,规划期间林地净增6.6公顷,2020年林地183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3%。
5、其他农用地调整
2005年全镇其他农用地面积382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9%;规划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被建设占用净减79.7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374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32%。
第二节建设用地调整
1、总量调整
基期年全镇建设用地面积172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0%;2006—2020年净增136.5公顷,2020年建设用地186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1%。主要分布与西埠村、鸡笼山村等。
2、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镇城乡建设用地为126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5%;规划2006—2020年主要整理了新民村、双庙村、西埠村等部分城乡建设用地变为耕地及林地,将西埠村、鸡笼山村等部分农用地及双庙村、新民村等村的部分自然保留地调整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净增16.1公顷,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28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4%。
3、交通水利用地
2005年全镇交通水利用地37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规划2006—2020年调减盛家口村、双庙村部分水利用地,重点保障s105和马路改建一级公路和北沿江高速公路的项目用地,规划交通水利用地净增30.0公顷,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4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
4、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全镇其他建设用地8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3%;2006—2020年净增90.4公顷,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17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其中大部分为特殊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埠村、鸡笼山村等。
第三节其他土地调整
2005年全镇其他土地面积155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6%;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减西埠村、熊官塘村及新民村等村的部分其他土地,规划期间净减48.3公顷,2020年其他土地150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8%。

第四章主要用地安排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耕地保护
1、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耕地减少的因素包括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地,规划2006-2020年西埠镇耕地减少的面积为219.3公顷。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随着西埠镇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耕地保护造成很大压力。为落实耕地保护的目标,必须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扭转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的趋势。规划2006-2020年镇域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85.2公顷。
正确引导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的引导,鼓励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变耕地种植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造成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根据西埠镇的地形地势和对生态环境、耕地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确定规划期内西埠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6.1公顷。
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力度。西埠镇必须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数量。规划至2020年自然灾毁耕地面积控制在8.0公顷。
2、加大耕地补充力度
补充耕地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来实现,并实行“先补后占”的责任制,加大耕地补充力度。规划2006-2020年补充耕地总任务量为207.8公顷。
合理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规模。通过积极推进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等途径加大耕地的补充力度,切实完成耕地补充任务。规划2006-2020年,全镇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任务量为169.1公顷,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任务量为0.02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38.6公顷。
规划期末,耕地减少量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量相抵后,耕地面积净减少11.6公顷,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7782.8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46.35%。
二、基本农田保护
1、基本农田现状
西埠镇2005年基本农田6976.1公顷。基本农田分布较为集中,9个村2个社区中,娘娘庙村基本农田面积最大,达1043.2公顷,其它超过500公顷的行政村/社区有西埠社区、双庙村、新民村、聂兴圩村、范桥村以及盛家口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共计4541.6公顷,与娘娘庙村合占西埠基本农田总量的80.67%。
2、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
部分基本农田质量不高,布局不合理。为了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任务,西埠镇现状基本农田中划入了部分质量较差,易受城镇和工业区生产生活污染的耕地,达不到基本农田的标准要求,重数量、轻质量的划定原则,不利于基本农田的有效管护,造成了部分基本农田质量下降。
3、基本农田调整情况
规划期内,稳定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集中连片程度较高、耕作条件较好、农业生产设施完善的基本农田,调入生产条件好、灌溉设施齐备的优质耕地1162.7公顷为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娘娘庙村与聂兴圩村。调减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基本农田,因灾毁、污染等原因农业生产条件易受破坏且难以恢复的基本农田以及等别低、质量差、零星破碎的基本农田907.7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埠社区、腰埠社区和新民村。
规划至2020年,西埠镇基本农田面积7231.1公顷,调整后基本农田质量及集中连片程度较调整前均有所提高。
三、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占用耕地的必须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遏止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
2、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在全镇范围内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对建设占用及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从数量质量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
3、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法规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必须经过依法审批。禁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临时工程用地和其他各种活动。
4、以建设促保护,推进标准农田建设。整合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等各类涉农资金,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重点实施好“整地兴农”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