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圆明园该不该重建?

到底该不该呢?
2024-11-02 21:34:4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块不堪回首的疮疤,几乎穷一国之力而修建的那偌大的一个园子,被几个洋毛鬼子连抢带拿地掠夺个差不多后,又拿着火把烧了个一干二净。满眼的浮华,在熊熊烈火之中只剩下了几根突兀的柱子,象是一个停顿的标点,让每个经过那里的中国人都要留住脚步,发出一声感叹。
但圆明园注定是不能永远地这么平静的。
前些日子正好是十·一放假,闲着没事调台的时候看到了个电视专题片,内容说的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已被列入近3年内北京市文物建筑抢修计划名单,并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而圆明园重建工程目前也已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据说圆明园在被毁坏后就一直处于半休眠的状态,只有偶尔前来凭吊的客人,踏过昔日光滑的石板今日荒芜的古道去用手抚摸着那段历史的纹理,感触着曾经的沧桑,这反而让它成为了北京周边地区唯一一块完全保持自然生态的“城市荒野”,鸟儿飞累了来歇歇,瞅瞅地方不错,就筑下巢来。树种落在地上,感觉土壤不错,就慢慢长出参天的形状来。这一来二去,反倒使圆明园内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了起来,而且由于极少受到人的打扰和城市气息的干扰,这里的生态链还以一种复杂而稳定的状态逐步地完善着自己。这其中,秋冬之际的圆明园生活着64种各类野鸟。如果加上春夏停留的候鸟,圆明园的野鸟将达80余种。可是一旦鸟类赖以栖息的林地、灌木丛和湿地被改变,这些野鸟以后就有可能永远告别圆明园。
电视紧接的一组镜头就是一组工人正在抬横在地上的木头,一根根被砍得枝丫全无,只剩粗大身躯的木头,被卡车运出了它们曾扎根的地方。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为什么非要砍掉这些已经生长了数十年的大树时,工地的负责人拙言笨舌地下却只是支捂。拉树木的大车轰鸣着开走了一车又一车,一句沉重的话外音让这个画面变得更深邃了一些,那声音低沉地说,如果不注意保护多样性,园内现有的动植物至少会减少50%至60%。园内80余种野鸟的生存将受威胁。
电视里的记者接着去寻找圆明园重建的负责人,但是得到的消息却是,主要负责人开会去了,然后副负责人接待了她,并且很“热情”的表示,她已经和工地人员进行了联系,并且将对避免损害环境拿出一套办法来。
瞧!这些话你怎么听怎么都没毛病,不知道这样一件质地上乘冬暖夏凉的防弹衣曾帮着这位领导挡过了多少迎面飞来的质疑和异议,但是说归说,作归作,人家都已经说了以后会拿出方案,你偏要现在就要求她保树护林,反倒让你显得不太仗义了,几句正确的废话,就象是四两拨千斤的武功,只能让负责采访的记者在片子结束时留下了一个对圆明园美好的祝愿。
但这祝愿怎么听怎么沉甸甸的,不是滋味。
争论了好几年,圆明园就象是中国人的一个“症结”,说是要大兴土木,全面修复,但是整得再好,也只能是一个赝品,这还让我想起了那失火的武当山和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旅游胜地里,垂死的杨柳和伤痕累累的墙壁,是不是都要等到它们变成瓦砾后才会想起要修复呢?
圆明园的现实与理想不容乐观。
杭州的雷峰塔耗资了两亿元人民币后,终于又颤颤巍巍地贴着夕阳补上了西湖的一景。去年刚修好的时候我去了一次,这座在传说里因为“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的台词,而一举捧红了法海的雷峰塔,雕工粗糙的汉白玉栏杆间夹着自动扶梯,高大的保安和漂亮的礼仪小姐分侍两旁,里面更是金碧辉煌,不过雕梁画栋里的画功着实有些让人遗憾。
登上了最顶层,看着远方雾气中宋朝的断桥,唐代的西湖。让人身在这座崭新得有些耀眼的雷峰塔上怎么寻思怎么不对劲儿。哦,不是不对劲儿,是不对味儿。
听说西方有句谚语叫“十字架上的耶稣比活着的耶稣更有力量”。
不管怎么说。
苦难往往是一个民族的财富。
我想,在疮疤上撒上盐,总比涂上胭脂更对人有好处吧... ...

回答(2):

我反对
圆明园记录着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保留着圆明园的现貌,即是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也许我们应该学学希腊,尊重历史,保留历史的原貌
(以上纯属本人拙见)

回答(3):

不该,应该让炎黄子孙记住这个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