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限制、工作经验、特低薪金”,大学生就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是前几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1.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2.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
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
另外,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3.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5.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第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能力;
二是工作能力。
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甚至面貌的丑俊等生理方面的因素。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竞争:
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2)善于竞争: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准备投出自己的简历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 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三、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四、应聘前对公司了解不够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是否了解企业,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障碍,即便找到了工作,也会有一个不短的适应企业的过程。而企业需要有价值的人,一些企业人事经理表示,现在企业评价大学生已经不完全看重学校和专业,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为企业做出成绩,带来价值。
五、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当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成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麦当劳的代表说,他们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在实习期都要安排最难的活给他干,如先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往往是实习三天后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淘汰率高达50%。一些企业表示,每年真正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只占计划招工的1/5。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半数以上。 对此,一些高校大学生表示就业必须吃苦只是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本质,也是导致大学生另谋职业的原因之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最为突出,希望大学生们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准备相应的措施。这就是我今天分享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吧!
大学生现在找工作不容易,现在社会竞争大,大学生又多,普遍的眼高手低。好的标准高达不到,差一点的工作又看不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原因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二)就业区域集中
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就业区域的分布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现象,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数占大多数。而更多的高校校址大多位于东南部发达城市,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就业“就近”心理,相对的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发达城市无法对大学生分配合理的配置,就业竞争较大。而对于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人口少、经济不发达、区域偏远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少的去选择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不强烈,且西部高校数量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其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压力都相对偏小,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岗位较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少出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分布失衡严重,大学生人才分布的不均匀,这对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三)就业领域单一化
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政府方面,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就业稳定,政府政策的实行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由创业,自主择业,对大学生自由创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市场方面,就业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突出。就业市场信息滞后,人才市场无法高效合理的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市场就业信息转换消化率低。而网络人才市场平台的出现缓解了人才市场的滞后,它建立起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便捷的桥梁,对于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和及时发布就业政策非常有利。但由于网络市场的虚拟性,网络就业市场信息也存在虚假不真实等一系列缺陷。
(二)高校因素
现如今,一方面,在大学教育的普及下,高校开始不断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思考,只是一味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导致部分专业数量呈现一种饱和甚至过多的状态,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高校专业与市场就业岗位脱节,这与高校对市场行业的敏感性以及对市场行业调查不密切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不强,缺乏创业精神,在工作经验的缺乏的劣势下,只有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也是一部分原因,当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是,有也是效用小,形同虚设。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理论型知识,缺乏实践性,高校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的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没有实用的效果,导致大学生走上社会无法很好的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学生初次就业失业率高。
(三)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
目前社会单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用人单位在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无法准确的给出自己选人用人的定位和标准,这样会使受聘人员水平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有些单位只是一味的要求高学历,而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且,在企业发展快速时期,盲目救火的选人方式,缺乏规划人力资源。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转型,希望能通过有经验的能人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改变,而一般的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和潜力,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水平高,更容易在实践工作中胜任。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不再简单地依靠理论知识本身,而是必须基于社会需求,在动态匹配条件下来实现。因此,匹配机制(构成要素: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
大学生求职现状的话,我觉得可能是现在求职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找工作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