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选专业,这一问题需结合个人需求进行辩证分析,关键要看考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为主;成绩没有明显优势但希望就读高水平院校,可注意“距离和分数”的关系,就可以选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院校或考虑偏冷门专业冲冲看;有明确专业取向或毕业后先考虑就业或所选高校各方面差不多时,可优先考虑专业。下面提供选择志愿的一些参考思路:
1.根据专业选报。若考生对专业有明确要求,可首先选择几个比较心仪的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考生在初选专业时,首先可以考虑的是自己有兴趣、特长、优势的专业,然后看当下热点,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关于专业的介绍)。同时,要对专业的学习难易程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学科实力、考研情况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综合考虑选择拟报考的专业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2.根据学校选报。若考生比较看重学校、地域等因素,可首先选定几个目标院校,然后在院校内选择心仪的专业。
考生在初选院校时,应详细了解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上,选定自己感兴趣又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可以通过浏览高校的网站、参加高校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参加招生咨询会、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阅读《招生章程》等各种形式全面了解高校,包括:综合实力、学科优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升学就业、国际合作、学费标准、入校后转专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3.兼顾学校和专业。考生首先应对自身实际情况(总分、位次、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晓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大致位置,在全面了解心仪高校和专业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间找个平衡点,综合定位学校和专业。既考虑高校品牌,又考虑专业的合适性。
上述思路仅供参考,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和方法很多,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夺,无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就好。在专业(类)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数量相对充足,所以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专业”、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学校”,不必墨守成规只采取一种思路选报志愿,多种思路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确保考生利益最大化。
在平行志愿招生批次,要拉开适当的梯度,以增加录取几率。从“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梯度入手、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次筛选。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选择足量的“专业(类)+院校”志愿,分别放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个梯度备用。“冲”是冲刺一下的意思,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不明显但希望就读的院校、专业放在冲的层次;“稳”是相对稳健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较大且比较喜欢的院校、专业放在稳的层次;“保”是录取几率大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有明显优势的志愿放在保的层次。
第二步,综合优化。从前面选定的批量志愿中,结合往年院校、专业录取等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录取可能性不大的高校、专业删除,优化选择出拟报考的、可放在不同梯度的相对合适的高校、专业。
第三步,最终排序。结合本人实际和意向确定具体志愿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经筛选优化后的备用志愿逐一比对,并先高后低按降序排列。可以将喜欢的专业及院校尽量往前排,最后要填一些录取希望比较大的专业及志愿,志愿的填报适当拉开梯度。如普通类平行志愿填报时,可将自己成绩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0-30个,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50-30个,将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26-36个。
考生应对自身有较为客观的判断,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所选志愿首先要对照高校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所选择志愿应该与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相符,跟自己性格相匹配;应该与自己成绩位次及身体条件相符合,有利于实现理想抱负和发挥自身潜能;应该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去向相吻合、与家庭意愿及经济条件相结合。
平行志愿有效地减缓志愿填报风险,但风险不会完全消除,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冷静分析,客观比较,规避以下误区产生的风险。
误区一:不加分析研究盲目填报。从往年平行志愿投档看,局限于单一层次或性质的志愿,或所选志愿定位偏高,部分考生因达不到所报志愿的投档条件,导致所报志愿成为无效志愿或直到最后志愿才有幸被投档;也有考生只考虑分数使用最大化、忽视兴趣特长等,入学后却发现就读专业自己并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专业;有些考生没看清院校性质、学历层次造成高分低填等。
误区二:认为每轮平行志愿多次投档。有不少初次接触平行志愿的考生,往往把平行志愿依次检索当作多次投档机会,误读前面某志愿退档后还可对后续志愿继续投档。实际上,平行志愿按考生位次高低和志愿顺序依次检索,对每位考生来说每轮只能投档一次,一旦在某段某志愿被投档,意味着前面志愿都投不进而后续志愿已同步失效。另外,因考生身体条件限制(比如医学专业对色盲色弱有要求),或单科成绩不符要求等因素,投档后也可能还会被退档,而一旦退档就意味着一轮一次投档机会已被使用,将失去本段(次)录取机会,本段(次)其他志愿也不可能再投。
误区三:非中心城市或热门院校专业不选报。经济发达中心城市高校,往往凸显“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等特征。过分在意大学的排名或专业热度,将导致填报志愿风险放大。高考成绩一旦不够名校的投档线,就失去了就读其他高校的机会,浪费了志愿资源。名校资源稀缺,考生要客观判断自己的竞争力。即便是名校也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某些普通高校的一些特色专业也不乏有很强的实力。专业冷热门是相对的,前几年招生热门的专业,毕业就业时可能变成了冷门。一心想进热门专业者,需综合评估进相应专业的可能性以及专业的未来发展冷热度,然后慎重定夺。
重点提醒:选报志愿是道多选题,答案并非唯一,上述提供的策略仅为众多思路中的可选项,无论如何选择,考生均需冷静客观分析,综合科学定位,方能将自身条件发挥到极致,获得最佳答案。更多新高考志愿填报知识欢迎下载知涯升学APP了解。
报志愿的目的:让自己不浪费分数,录取适合自己的专业,进入到理想的大学;
报志愿的理念:规避报考风险,让分数利用最大化,让录取结果理想化。
规避报考风险
首先要明确一个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规避报考风险,报考风险主要是指三种常见的,第一种是滑档或退档;第二种是专业被调剂;第三种是浪费分数。
滑档,就是你报的所有学校都没有投档进去,说明这些学校分数都很高,你的分数够不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少数考生和家长,认为平行志愿几乎没有风险,填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冲的高校,想着总有一所大学能冲进去的,最后一个都没进去。
退档,已经投档进入学校,但是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条件,单科成绩等原因,被学校退档。规避方式:尽可能服从专业调剂,填报的时候,一定要看学校的招生章程,看她具体的专业额外的要求条件;
比如说暨南大学的招生招生中明确提出,伯明翰学院对于数学和英语的单科成绩要求,如果你其中一项或者两项达不到要求,即使投档进去后,也是被退档,无论你的总分有多高。
专业被调剂,这个是现在经常发生的,当然新高考采用的是“专业+院校”的报考模式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原则,只填自己想学的热门专业,没有保底专业,这种情况下容易被调剂;还有不了解学校专业录取规则,像专业级差、专业清的规则,专业排序不合理,也很容易被调剂。
浪费分数,学校的梯度不合理,过于保守,都会出现浪费分数。浪费分数仅看高考分数和真实专业分之间比较。如果高于专业平均分太多,就会出现浪费现象。
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现在专业数量众多,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自己未来适合走什么方向,适合选择什么专业?
多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优劣势,这个有专业的测评可以做,通过测评先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有哪些,再来去对应专业。
先给大家列举一些总体还不错的专业:
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大类、工商管理类、法学类、师范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等
圈定院校范围
圈定院校范围,根据自己的分数来圈定;也可以借助我们高考科代表,划定范围。
我们会预测各所大学的录取数据(最低分、平均分、最低位次和平均位次)。
直接拿自己的分数和位次,和我们的预测值做对比即可,系统也会把危险、冲、稳、保和垫都划分出来。同时可以按照地域、档次、类型等各种条件筛选出来。
专业分为热门和冷门,那我们去判断专业录取可能性,就一定要参考专业录取数据,高分段平均位次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我们最好看前三年我想去的专业录取的平均位次波动情况。
比如想去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本硕博8年制),那就看一下前三年的专业录取平均位次。
发现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录取2017-2019年录取平均位次分别是:285、237和135,排名逐步爬升,135名以上才算比较稳妥。
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个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哪里,甚至在哪里结婚生子买房子。可谓兹体事大。那么报考学校和专业不光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的问题,对于一些走一步看2步的家长来讲,孩子报考了哪里的学校,学习了什么专业,将来孩子在哪里就业?哪里落户?哪里买房?买房的首付如何筹措?这些指望没有社会经验的高中生来做决定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无论别人怎么讲,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把好关,掌好舵。
为了方便同学们报志愿,分享一些特别的角度帮助大家全面面对高考志愿。
1. 学校类型,不同的学校影响力都是有辐射圈的,985基本上可以全国通用,但根据专业和学校的历史,各自在不同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政法类学校毕业的同学做IT就会少了很多校友的帮衬,但如果当律师就很可能外部助力不少。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供中肯的建议
2. 学校位置:整体来讲,就是经济越好的地区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就业范围越广,参考的公式就是经济好的地方的211等同于经济落后地区的985.基本上都要提高一格来看待。
对于对工作有把握,但更想获得更高名气的学历的同学(体制内升级及人脉有帮助),可以考虑经济落后地区的历史名校。
3. 专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名牌专业,当然为了学校发展,这些年一些学校也设立了一些专业,这些专业的好处是 录取分数低,但名气一般。不过由于毕业证书都是学校统一的,这个是那些追求学校名气的同学最好的选择。而对于每年的热门专业,这个风险极大,对于求稳的家长来讲,追求热点往往风险极大
上面3点基本包含了对于学校考量的基本点。下面是一些参考点:
1. 孩子将来落户哪里? 现在除了北京上海要求极高,其他的城市对大学应届生是极其友好的,所以如果不是一定要落户北京上海,就没必要拼985那些头部学校。
2. 孩子落户地的启动资金。孩子毕业后的生活的城市,如果不是老家,其买房的首付一定要家里帮助的,目前房价的差别水平极大。如果家里只能提供100万以内的资金,对于热点的北上广深,杭州南京武汉西安,可以考虑暂避。而郑州济南青岛大连这些还是可以考虑。(以上城市指示举例使用,不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3. 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如今学历都比较高,如果孩子有读研的需求,一定要考虑学校是否研究生点,这点也很重要。但差学校的研究生性价比太低,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己考量。
所有的这些都是概述性的准则,对于具体问题可以加入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vznEaI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都让家长和学生头痛,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总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在近几年高考招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过于盲目,存在误区。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填志愿?到底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报记者综合了高校招生老师、过来人、考试院专家的意见,归纳出家长和学生在填志愿前必须考虑清楚的12个细节问题:(1)是否光考虑保证升学而忽略了其他?很多家长和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作为第一目标,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因此在填志愿上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专家认为,这种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能否通过所填志愿的专业得到更大发展,否则盲目为求录取而选择冷门专业,即使录取了仍可能后悔。(2)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一些学生报考时总抱着非名牌大学不去的想法。专家指出,名校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得到的可能是终生悔恨。因此在考虑选择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的选择。同时报考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同。因此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全面衡量。(3)就业因素如何考虑?一些家长和考生填写志愿,会把将来求职是否方便看得很重要,这往往是那些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专家认为,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就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变化的,有可能今年就业很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倒是乏人问津;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4)有没有考虑经济成本?现在各院校都公布了不同的收费政策,可能对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学费成本问题不在话下,但是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就要考虑成本问题。专家认为,这类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还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而忽视了发展机会,而且现在高校都有一系列“贷款助学”政策,即使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也完全可以靠勤工助学或贷款赚学费和生活费。(5)志愿是自己作主还是父母包?完全由父母包填报志愿这是不正确的:一是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父母的选择未必和考生的意愿一致;二是不利于正确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多父母带有个人主观因素,甚至会比较盲从;三是不利于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志愿也不应由学校或是老师包,因为许多学校老师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求“保险系数”,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这样容易降低考生的志愿标准。因此学校老师的建议也应只作为参考。(6)是不是完全要按兴趣来填报志愿?兴趣是填志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考生的兴趣不成熟时,如果以一时兴趣作为填报标准也会不妥当。因此,首先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兴趣,看看这种兴趣有无发展潜力、能否帮助自己深造或就业发展,要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选择。(7)面对新增专业应该如何取舍?今年增加招生新专业的学校很多,尤其是一些传统理工类高校添加了不少文史类专业。由于没有历年的参考资料,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究竟如何,考生要在了解清楚后作出选择。特别要提醒的是,新增专业虽然年轻但并非就是冷门专业,像物流、会展等专业本身就是热门,因此报考者不要把这些新专业当成冷门专业来报考。(8)没有读到最喜欢的专业怎么?部分调剂入学,或进校后觉得专业不对“胃口”的考生也不必紧张,因为你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说有两种途径,一是转系或转专业。今年有好几所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有的放宽了申请条件,有的提高了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二是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项目。在填报志愿前还要搞清考生能选读、辅修哪些学校专业或课程;对于所选读的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学校将给予何种形式的证明等。(9)如何利用外省市院校的机会?这几年来,外省市高校每年在上海招收考生,但本市考生中填第一志愿的并不多,这对考生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报考外地院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首先,外省市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占上海市生源计划的10%左右,录取率相对较高;其次,这些在上海招生的学校大多是名校,专业也不错;对于那些处于录取边缘线上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外地上学,这是出于让学生有学可上的考虑。此外,到外地上学,更主要的是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10)报考走读院校(专业)要注意什么?不少考生如果填报离家近的学校,会比较关心走读问题,但走读志愿并非人人能填,必须要符合要求。一般来说报考走读专业应该具备走读条件,家与学校的距离不宜太远,能解决住宿问题。同时需按要求填妥志愿表中“是否有走读条件”一栏,无走读条件,不要填报;凡被走读院校(专业)录取的,不得要求住读;不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即使填报了走读院校(专业),也不会被录取。(11)选择高职志愿是否对你更合适?近年的高考录取中,高职(大专)录取时经常会出现考生主动放弃、结果学校招不满的现象,原因就是考生不愿上高职。其实专家认为这是误区,因为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日渐凸显。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有鲜明的学特色,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学生实践能力强。从目前的人才市场看,高职毕业生的前景较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素质、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缺乏。对于一部分成绩平平、考本科危险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职志愿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12)志愿表填得不理想的话,还有机会再填一次吗?考生正式填写的志愿表交到区县招以后,就不能再行改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招生工作一环一环顺利地进行,也保证招生中公正的原则,这样是利于考生的。因此填写志愿表时应当谨慎和小心,避免出错。上海在高考录取阶段,会有补填志愿的机会,但这只是针对上线未被录取的考生,补填志愿的院校是在每一批次中未招满的院校,这样可以保证招生计划的完成,也是让考生有再次填志愿的机会。
大学四年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人生又有几个四年,人无远虑必受其扰,报考专业时就要考虑到以后毕业后就业的问题,要有一点前瞻性,要打一些提前量,不能现在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专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兴趣才会学的好,以后才能干的好,随意报考随意调剂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困扰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