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024-11-27 14:40: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方法:

一、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

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

二、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通过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应的规则要求,避免了脱离实际的说教。例如在玩“影剧院”游戏时,我们重点培养幼儿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规则,使孩子们知道在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应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喧哗,以免影响别人。

三、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自己制约违规行为

孩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接受了它的存在,但若要使这种认识内化为习惯性的行动则需要练习和强化。很多的规则是比较细致的,孩子光是知道,不进行练习,不从思想上转化到行动上,那都是“纸上谈兵”

四、让孩子感受遵守规则的乐趣,了解违规的后果、并为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为此,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这可以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

拓展资料

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因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实不然。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规则意识。

回答(2):

规则意识一定要从小培养。在我们家,一般践行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和孩子共同商量的前提下,将规则写下来,条条杠杠,重要的是孩子同意并签字落款。贴在家里醒目处,标注好日期。

2、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正式更有契约精神,孩子更重视也更愿意遵守。

3、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克制自己不啰嗦不提醒,要知道那些每天提醒很多遍的家长,也是让孩子最不耐烦的家长。我们可以算一算,一周下来,相同的句子被重复多少次,孩子再大一点,就变成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了。

4、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不是以我们说了多少遍来算的,有效的沟通从来不以数量取胜。

5、过程中不用提醒,即使需要提醒,也请换个方式询问孩子的意见,“你需要妈妈中途来提醒吗?”如果他说不要,那就不提醒,如果他说要,那就询问具体的方式“那么你需要我什么情况下提醒你?”

4、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开始。

即时孩子一开始没有做到,也不用着急,让他承担自然后果。这个自然后果可能会包括规则没有执行到位的多米诺骨牌后果,孩子经历过一次后果后,会自己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一周和孩子一起进行总结。肯定他的进步,总结他的失误,过程中请一定保持平静和温和和坚定。

6、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帮助他,永远和他是一个阵营的,而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和你们是对立面。这点非常重要。

回答(3):

‍‍很多熊孩子不听管教、不按照家长的指令去做事,遇到事情时也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造成的。缺少规则意识的孩子,除了会做事比较没有章法之外,还会比较容易缺乏同情心,很难学会关心别人。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让孩子参与到家庭规则的订立当中,也听取孩子的一些建议:

在孩子懂事之后,家长就可以让小孩参与到家庭的一些事情的讨论当中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规则的建立当中,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规则意识地方法。

孩子在参与制定家庭规则的同时,也会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规则规定的事情,而且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这样会让孩子有更愿意去遵守这些规则,也强化了规则意识。

(2)对一些事情,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

如果处理一件事情,给孩子的选择太多的话,就会失去原本想要锻炼孩子的初衷了,要想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一些事情上,必须要给孩子限定选择,并且要求只能在这些选择里中做出决定。

比如孩子想要得到商场里很喜欢的一个玩具,那么家长就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得到这个玩具的条件,要在下次考试达到多少分,或者是每天少看多少时间的电视,让孩子在这两个选择做出决定,要达到了才能得到玩具。这样的锻炼,会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强制性。

如果孩子遵守规则完成了某些事情,父母看给予他鼓励和奖赏,以此来加强他的规则意识。

回答(4):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 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幼儿园玩的规则能保证每个小朋友的安全;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 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会碰车的,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上学就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不闯红绿灯。因此,只有让孩子们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地接受。
2、 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
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针对此情况,我组织孩子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伙伴关系的规则,我们从活动场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区人数等方面入手,制订出图文并茂的《区域活动规则表》。由于孩子是规则的制订人,因此他们非常乐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
3、 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通过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应的规则要求,避免了脱离实际的说教。例如在玩“影剧院”游戏时,我们重点培养幼儿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规则,使孩子们知道在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应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喧哗,以免影响别人。
此外,我们还重视个别教育,针对不同孩子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小朋友有爱打人的毛病,我就通过讲故事、正反对比等方法给他们讲道理,以引出正确的规则。种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诱导都能使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
二、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自己制约违规行为
孩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接受了它的存在,但若要使这种认识内化为习惯性的行动则需要练习和强化。很多的规则是比较细致的,孩子光是知道,不进行练习,不从思想上转化到行动上,那都是“纸上谈兵”。比如:在与孩子们共同制订出洗手的规则之后,我便在每日的值日生中选出一名“洗手检查员”,在小伙伴的互相监督下,孩子们做到动作迅速、有序,不再出现拥挤的现象,同时也有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此外,我还经常请那些容易违规的幼儿当检查员。如:XX小朋友经常把擦鼻涕的纸随地乱扔,弄脏了班级的环境。于是,我和他进行了交谈,请他当“卫生检查员”,那天起,他每次擦完鼻涕后都能自觉把纸扔进了垃圾桶,同时还能认真地督促别人,逐步改掉了乱扔纸屑的习惯。
三、让孩子感受遵守规则的乐趣,了解违规的后果、并为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为此,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这可以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力有限,行为会反复。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在玩体育游戏时,有些孩子由于过度兴奋,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孩子们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四、细心观察孩子,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孩子之间相互差异很大,气质、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外界刺激的影响,使孩子的意识、行为都不一样。我们要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采取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比如有的孩子只需老师的一个眼神,而有的孩子非要坐下来严肃地谈话才行。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上课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适宜采取一些小动作来提醒或纠正孩子的行为,如一个眼神的注视,声音的强弱变化,或是自然地走过去拉回某只动得不停的手……
五、在讲解规则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短、精练、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切不可罗罗嗦嗦说上一大堆,使孩子难以从大量的词汇中找出要点,产生不理解或不愿听。记得我在一次活动中提要求时,前思后想,面面俱到,说了很多注意事项,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们好象把我说的话全忘了。那次以后,我每次都要把规则订在三条之内,所用的词汇都是孩子们能理解、易记住的,这样效果非常好。
六、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有一次吃午饭时,我要求孩子们吃饭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我和何老师在进餐的时候却谈论班上的事情,结果孩子们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遍都没用。后来,我们注意同孩子们一起遵守所有的规则,树立起了榜样,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七、长期坚持,巩固规则
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使我们的孩子更主动适应小学生活,更自信适应社会。

回答(5):

学前期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保障。
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2、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3、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4、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