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2024-11-15 01:24: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学习历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大约知晓今天的一些事物的发展趋势。 学习历史可以明志,更多知晓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学习历史,可以以史为鉴,避免我们犯类似的错误,避免走弯路。 学习历史,可以借鉴其经验,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现在的问题。 学习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推敲,真实的都是经得起时间推敲和考验的,虚假的是经不住时间推敲和考验的。 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一个不了解历史的民族是要迟早灭亡的。读史,可以给你一个更宽阔的视野来面对今后的人生,总之,历史能正人心,修人性,百利而无害。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说: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遣。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例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减,并非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黄。”同样的!历史可以让人变得很有内涵,不虚浮,看问题也更深刻。也就是说,历史使人明智。这不单单是看待历史问题,也包括看待现实问题,你看古代帝王、名人哪一个不读史,李世民、苏东坡父子等都是对历史很有见解的人,毛泽东也酷爱历史,所以才能对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认识,才知道什么适合中国。国外更重视历史,好多著名企业家政治家都是历史系出身,而且国外这种文科类专业是最热门的。

回答(3):

1、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2、不懂历史,就难以揭示社会规律,预示未来的发展。
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就阐明了历史的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即历史的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的独特功能。可见历史乃治国之学,兴国之学。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历史和今天,便之以充分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历史的智慧,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
3、祖国振兴需要爱国精神
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儿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式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来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凶、自蒙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出努力。
4、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魁力。在社会迅速转型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活万式、思维方式、道德观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对人文知识相对忽视的总体形式下,教育出现了重"应试",轻素质,重理轻艾等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回答(4):

第一:学习历史可以启发智能。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第三:学习历史会感动人心。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过去,发生的各种事情;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谈资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认同,但历史是考试必考的,这个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够了,你必须学习、学好。

1、历史等文综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回答(5):

学习历史,能将史学建成科学谱系中的一员最终建立类似数理模型来“预测”历史的“规律”,
“历史学家总是要想方设法解释他所描述的时间,他无论如何也不能仅仅平铺直叙事件。”特别是实证主义,总是试图把历史还原为一种机械式的运动。我们可以捕捉的是人类整体在时间当中运行的轨迹。每一个历史事件,被理解为运动轨迹当中的一个点。我们在尝试对这一机械运动的规律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客观真实”。论证和解释构成了历史学家的主要工作,遗迹的堆积和器物的分析构成了工作的底色。

而讲述历史的人,往往并不是这样。历史在他们的目光中,是一种记忆和经验的叠加。历史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分析,而在于记忆。伟大的特洛伊城,并不是土耳其特洛伊遗迹堆叠的地层,而在荷马史诗当中那座坚守了十年的城市。我们虽然并不以历史作为谋生的技能,却是在历史当中存活的一个生物。我们虽然远离那些历史,却没有忘却那些历史。你在电视里看过的老版的三国演义,你在录音机里收听到的水浒传的评书,你在书桌前读过的太史公的文字。并不单单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记忆,沉淀在你的血液里。这是一种与其他文明异质的文化,而你继承了有关它的记忆。
首先,”读历史“和”学历史“,大相径庭。
“读历史”,更泛化。比如,你可以把《史记》当故事书看,看李广、鲁仲连、刺客列传、滑稽优伶们的传奇故事。可以看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把他们的传记当励志书看,诸如此类。
确切的说,我们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我们此时此刻经历的人生,都正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读历史,就是知道过去发生过的一切——或者说,公认发生过的一切。至于其作用,直接摘名人名言。
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培根:“读史令人明智。”

但“学历史”又是另一回事。读点二手历史普及书、看看精简本《后汉书》,都不能算“学”。提问的这位既然说到了“历史学专业”,那就该当明白:
学历史的人得阅读大量原文。得学习各个史学家的作品、观点和方法论。同一段历史,陈寅恪、唐德刚、钱穆和黄仁宇有何不同。对历史进程的演变,可以有多少种角度、细节和入手点。
总之一,“学历史”的人能够掌握的,不只是比“读历史”的人更广泛、坚实、专业的历史细节知识,而是各家各派的论述。你能拥有一个更宏大、更顺理成章的知识体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

实际上,“学”任何成型的学科,都不只是学这玩意本身,而是学习历史上已经有过的诸位大神们,为这门学科所泼洒的智慧和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