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建隧道的好处有占地少,在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里,都可全天候通行;而且隧道技术也日趋成熟。而在长江大桥和二桥之间再架一座桥,需要采用大跨度桥梁,大跨度桥梁造价高,桥两端需大面积拆迁,成本变大。
长江航运对桥梁间距有特殊规定,如果小于这个间距就会影响长江航运安全。另外从景观角度考虑,过于密集的桥梁有碍视觉景观。
从实际情况角度说,建桥要考虑两岸的引桥长度,就不得不考虑到桥梁建设的拆迁问题,而隧道的拆迁就小得多了。在中国拆迁往往是工程建设的非技术难题。以武汉长江隧道为例,汉口入口是五国租界,文物保护建筑,根本就没有允许建设引桥的空间。
从使用情况来看,隧道的使用环境要好于桥梁。因为隧道是整体嵌入岩层中,受影响小;而无论什么桥梁形式都离不开桥墩,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大,比如狂风、洪水等等。
从过程造价上来看,隧道明显高于桥梁。隧道大多采用沉管式或盾构式挖掘,动辄要深入水下岩层,土石过程大,施工环境复杂。而桥梁主要是钢结构建设,相比岩土过程要便宜得多。
扩展资料
武汉长江公铁隧道是武汉市又一过江通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公路、地铁两用过江通道。隧道全长4.66公里,管片外径15.2米,是地铁2号线的6倍多,是目前国内直径最大的江底隧道。
隧道分为三层:上层为公路隧道的排烟道;中层为公路行车道,单向三车道;下层为地铁7号线区间,及逃生通道、电缆廊道、地铁排烟道。
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在澳门路设有一个主线出入口,就在三阳路立交下方。走进隧道可以看到,它比之前的长江隧道要宽,单向就有三股车道。
隧道限速是每小时60公里,地面没有设变道的虚线 。在隧道内,每隔75米就设有一处疏散楼梯。一但隧道内发生险情,拉开楼梯盖板,就可以直接进入逃生通道。从逃生通道里,市民可以往武昌、汉口两边通行,全程有疏散指示灯指示方向。
从隧道中间往两边的距离均为大约1公里左右,即可通过楼梯到达地面,真正走起来大概七、八分钟。隧道里每隔200米都设有一部紧急电话。一旦遇到险情,市民可以通过这部电话直接与公铁隧道的工作人员联系。
隧道内一共安装了200多个摄像头,通过公铁隧道运营中心的大屏幕,隧道内的情况都可以被实时监控到。
公铁隧道内设置了一套烟感探测系统,一旦探测器检测到烟雾,就会触发FAS火警,泡沫喷洒系统就会开始灭火,同时,排烟系统也会工作,排除隧道内的烟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汉过江隧道
专家们争议激烈。赞成建桥的人认为,我国架桥经验成熟,架桥比建隧道花钱少。
反对者认为:如果在长江大桥和二桥之间再架一座桥,必须采用大跨度桥梁,否则会影响水运;但大跨度桥梁造价高,桥两端需大面积拆迁,成本变大。建隧道的好处显而易见:占地少,在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里,都可全天候通行;而且隧道技术也日趋成熟,1971年6月,我国第一条过江隧道——黄浦江隧道就通车了。
1995年,市科委组织“武汉地铁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最后敲定由铁四院主持,与市经济研究所、武汉交通规划研究所一起,将武汉长江隧道作为单独课题研究。
铁四院教授级高工吴维成为武汉长江隧道设计项目前期研究总体负责人,设计组当时有20多人。
“那时,市里给我们拨了6万元启动资金,这是对长江隧道第一笔费用!”吴维说。
经初步勘探,大家一致认为,长江隧道选址三层楼——青岛路比较好,它是长江大桥和二桥的中间点,可快速连通武昌、汉口老城区,又能大大减少老城区的拆迁量。
1999年1月11日,市长办公会正式决策,开展武汉长江隧道项目前期工作。
当年,铁四院中标隧道设计,吴维因年龄原因退休,设计棒交给30多岁的肖明清、焦齐柱等年轻人。肖、焦二人后来成为武汉长江隧道项目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
焦齐柱说,最初的设计方案是,隧道有两层,上面走汽车,下面走地铁,这在国内独此一家。后来,设计方案出现重大改变,不走地铁了。
焦齐柱说,水底隧道通行的建设方式有两种:一是沉管法,就是把已预制好的管段,沉放到江中事先开挖好的沟槽中,再一段一段拼装。二是盾构法,就是采用盾构机,在江底挖出一条通道。
详细勘测后,大家发现一个大难题,如果隧道分公路、地铁两层,不能采用盾构法施工,必须采用沉管法,但这种方法施工难度大,且要破坏长江大堤,风险很大。相对来说,盾构法技术成熟,对防汛没影响,拆迁量较小,工程风险小,工期短,也不影响长江航运。
综合考虑后,铁四院认为,武汉长江隧道是我国在长江上兴建的第一条过江隧道,没有现成的经验,建设不宜冒太大风险,首先要确保安全。他们建议,采用盾构方案,地铁不走长江隧道了。
当时,有人提出隧道内设双向六车道。但焦齐柱说,隧道的汉口出口处,多是老城区,六车道会加重交通压力,还是双向四车道为好。
2004年初,市政府最后拍板:采用上述建议。
2006年12月28日,长江隧道成功穿越武汉理工大学六层高的电教大楼。从隧道顶部到大楼,仅有7米。
肖明清说,武汉长江隧道上方,累计有70多栋建筑,要想不“惊动”,难上加难。例如有116年历史的汉口鲁兹故居,位于江北隧道竖井南侧20米处,其本身变形能力差,受到竖井和盾构掘进双重扰动,保护难度极大。
铁四院与施工单位一起想办法,在鲁兹故居所在地段,将明挖改为盾构,隧道的盾构段加长了约30米,并对楼房实施加固,挨个打下钢筋桩,再浇注混凝土,确保建筑完好。
成功设计万里长江第一隧,年轻的设计者们名声大噪。
肖明清自豪地说:“武汉长江隧道的设计经验,已经广泛运用到全国主要江底隧道。”
现在,肖明清、焦齐柱身兼数职:担任了南京长江隧道、广州-深圳-香港狮子洋铁路隧道、浏阳河铁路隧道、浙江舟山沈家门港海底隧道等国内大型水下隧道的设计师。
肖明清说,在设计武汉长江隧道的过程中,铁四院完成了9项科研项目,并申请国家专利。这些赫赫成果,让别人非常看重。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江面到隧道底部有60米,水越深水压越大,隧道越容易变形。另外,江底地质软硬不均,部分是粉细砂,透水系数极高,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防渗水、防变形是大难题,但被成功攻克了。这样一来,在长江上再修其他隧道,难题基本可迎刃而解。
他举例说,武汉长江隧道的内壁,铺满了“盔甲”——特制管片,隧道总共安装了2533片。这种管片是国内首次采用,用钢筋加钢纤维混凝土制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开裂风险,防止渗漏水。这项技术目前已用在南京长江隧道上,工程进展大大加快。
大桥和二桥距离太近,中间再建设桥梁最长江这一段的水文地质有影响
地铁,老大……
呵呵
地铁是提升城市品牌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