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迹

2024-11-02 09:20: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回答(2):

赖汤圆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老板赖源鑫从1894年起就在成都沿街煮卖汤圆,他制作的汤圆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浑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滋润香甜,爽滑软糯,成为成都最负盛名的小吃。现在的赖汤圆,保持了老字号名优小吃的质量,其色滑洁白,皮粑绵糯,甜香油重,营养丰富。
赖汤圆创始于1894年,创制人原是四川资阳东峰镇人,名叫赖元鑫。由于父病母亡,赖元鑫跟着堂兄来到成都一家饮食店当学徒,后来得罪了老板,被辞退。由于生活无着,赖元鑫才找堂兄借了几块大洋,担起担子卖起汤圆来。偌大个成都,卖汤圆的如此众多,要想站住脚根,非有过人之处不行。因此,他暗订了三条规矩:一是利看薄点;二是服务好点;三是质量高点。他起早贪黑,粉子麻得细,心子糖油重,卖完早堂,赶夜宵,苦心经营。直至30年代才在总府街口买了间铺面,坐店经营,取名赖汤圆。他的汤圆选料精、做工细、质优价廉、细腻柔和、皮薄馅丰、软糯香甜。有煮时不浑汤,吃时三不粘(不粘筷、不粘碗、不粘牙)的特点。而且通过一段时间,品种不断扩大。从开始的黑芝麻、洗沙心,逐渐增加了玫瑰、冰桔、枣泥、桂花、樱桃等十多个品种。各种馅心的汤圆又形状不同,有圆的、椭圆的、锥形的、枕头形的。上桌时,一碗四个,四种馅心,四种形状,小巧玲珑,称为鸡油四味汤圆。吃时配以白糖、芝麻酱蘸食,更是风味别具。一时顾客都慕名而来,于是赖汤圆集腋成裘,赚了一大笔钱。钱多了,名气也大了起来。特别是在成都的资阳同乡会里,这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却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1939年,家乡要筹建一所中学,邀请赖元鑫回乡观光,赖深知不识字的苦处,为了报效桑梓,捐赠了150担(约合2.5万多公斤)谷子,作储彦中学的办学经费。直到1950年,赖元鑫对这所时有捐助。现今的三元寺中学,前身即是储彦中学。赖汤圆捐资办学一事,在四川资阳曾传为佳话。
如今赖汤圆已经经营了将近1个世纪,声名远扬,历久不衰,它不仅汤圆生意兴隆,它的汤圆心子也供不应求,年销售量达300万公斤。甚至卖到海外,受到外生活费游降外国人的青睐。1990年12月赖汤圆再次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编辑本段]用料
糯米500克,大米75克,黑芝麻70克,白糖粉300克,面粉50克,板化油200克,白糖及麻酱各适量。
[编辑本段]制法
1.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浸泡48小时,麻前再清洗一次。用适量清水磨成稀浆,装入布袋内,吊干成汤圆面。
2.将芝麻去杂质,淘洗干净,用小火炒熟、炒香,用擀面杖压成细面,加入糖粉、面粉、化猪油,揉拌均匀,置于案板上压紧,切成1.5厘米见方的块,备用。
3.将汤圆面加清水适量,揉匀,分成30坨,分别将小方块心子包入,成圆球状的汤圆生坯。
4.将大锅水烧开,放入汤圆后不要大开,待汤圆浮起,放少许冷水,保持滚而不腾,汤圆翻滚,心子熟化,皮软即熟。
5.食用时随上白糖、麻酱小碟,供蘸食用。

回答(3):

铁窗烈火

【 字体:大 中 小 】 【 打印本稿 】 www.wx.xinhuanet.com 2005年09月14日 08:35:49 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网

1931年4月的南京,鬼天气一反常态。晦雨不断,嘀嘀嗒嗒愁煞人。

关在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星”字号牢房的恽代英,这几日脸上常常会出现难以掩饰的激动,当然,这底细只有他自己知道,旁人是察觉不出来的。

原来,几天前沈葆英从上海到南京来探监,当他得知瞿秋白、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正千方百计开展营救工作,而且已经有了眉目,要他作好出狱的准备时,恽代英的内心很激动。想到自己就要回到党的怀抱了,又可以和瞿秋白、周恩来在一起工作了,心里能平静吗!恽代英开始盘算着出狱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去见见周恩来,把一肚子的话都倒出来;还是先到沪东区委去,看看朝夕相处的同志们?还是,先回贫民窟,让四妹欣喜若狂一番……唉,算了,恽代英不断地自我否定着:还是听从组织的安排吧!恽代英最终想到的还是组织的安排。他是个组织观念极强的人!然而,风云突变,谁也没有料到,正当营救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在汉口被捕。他经不住敌人的威逼利诱,背叛了党,向国民党供出:“被关押在南京的王作霖就是恽代英。”蒋介石惊喜不已,立即派军法司长王震南到狱中提审恽代英。4月28日下午,“星”字号牢房的门意外地打开了,恽代英向牢门外瞟了一眼,只见王震南拿着登有恽代英照片的黄埔军校校刊,探头探脑地走进了牢房,后面跟着一群特务。王震南看看“犯人”,对对照片,一个个地辨认起来。恽代英见此模样,心里完全明白了。他显得十分镇静、十分坦然,慢慢地站起来,迎着王震南从容地说道:“我就是恽代英!”,恽代英被带走了。

国民党想用收买顾顺章的办法来对付恽代英。王震南假惺惺地对恽代英说:“恽先生,你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是中国青年的领袖,是国家杰出的人才,我们很器重你,你能回来工作,决不会亏待你。” 恽代英义正辞严地回答:“我是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我执行过孙中山先生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现在蒋介石叛变了,他反苏、反共、屠杀工农。我是共产党员, 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这就是我现在的庄严任务。” 王震南威胁说:“你要打倒国民党,考虑过后果吗?” 恽代英笑了,说:“不外杀头、枪毙。生和死,我早已看透了。我随时准备为革命献出一切!” 恼羞成怒的王震南把恽代英关进了“智”字号单人牢房。威胁与利诱都不能使恽代英屈服。蒋介石下达了“立即就地枪决”的手令。

4月29日,天气阴沉沉的。中午,恽代英被带出牢房。沉重的脚镣声,牵动着难友们的心,他们都放下饭碗,挤到牢门上的小窗洞前,目送着恽代英。恽代英昂首挺胸,环视四周,举起戴着手铐的双手向难友们致意,唱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走到狱中的菜园地前,恽代英面对狱卒、朝着难友,发表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演说:“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屠杀爱国青年, 献媚于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恶果……”,王震南慌忙下令开枪。可行刑的刽子手被恽代英的凛然正气所震慑,颤抖的双手半晌不能扣动枪机。恽代英演讲完毕,振臂高呼:

“打倒卖国贼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万岁!”……

王震南惊恐万丈,急忙拉出另一个刽子手。恽代英身中数弹……

恽代英壮烈牺牲了。

这一天是1931年4月29日。

回答(4):

纪宝成,男,汉族,1944年11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于北京商学院本科毕业,1981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5年以来,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商业部、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2000年9月份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荣获“国内贸易部部级专家”称号。并被我国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多所高等院校聘为名誉教授或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纪宝成教授是中国商业经济学界知名学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市场与商品流通、商业经济、市场营销和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系国内最早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和现代商科教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出版《商业活动论》、《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等专著和主编、参编著作22本,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累计400多万字。其中,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教程》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领衔合著的《商品流通论》于1995年获国内贸易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上述著作以及《农产品收购的地区差价与农业级差地租》、《“买方市场”质疑》、《市场机制与经济改革》、《市场疲软与经济体制》、《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几个理论问题》、《商品流通渠道分析》、《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时间和实践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试金石》、《我对大学理念的几点认识》等学术论文,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有多篇论文在澳大利亚等国转载。

纪宝成教授长期在高校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近几年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提出的若干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回答(5):

纪宝成,男,汉族,1944年11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于北京商学院本科毕业,1981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5年以来,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商业部、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2000年9月份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荣获“国内贸易部部级专家”称号。并被我国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多所高等院校聘为名誉教授或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纪宝成教授是中国商业经济学界知名学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市场与商品流通、商业经济、市场营销和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系国内最早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和现代商科教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出版《商业活动论》、《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等专著和主编、参编著作22本,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累计400多万字。其中,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教程》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领衔合著的《商品流通论》于1995年获国内贸易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上述著作以及《农产品收购的地区差价与农业级差地租》、《“买方市场”质疑》、《市场机制与经济改革》、《市场疲软与经济体制》、《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几个理论问题》、《商品流通渠道分析》、《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时间和实践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试金石》、《我对大学理念的几点认识》等学术论文,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有多篇论文在澳大利亚等国转载。

纪宝成教授长期在高校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近几年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提出的若干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