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急需一片两千到三千的论文,谢谢
2024-11-29 10:00: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注一下农村吧 这样的论文写得比较少 算是冷门
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然而在县级层面上,尤其是在古蔺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何因地制宜,扎实有效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使山区农村真正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注意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当前亟待各部门进行认真调研和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据此,我们先后到古蔺镇、德耀、龙山、观文、马蹄、建新6个乡16个村与上百名基层干部及群众座谈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又是县域经济的拓展与升华,只有把二者紧密联系和有机结合起来,古蔺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加扎实有效。现将干群的建议与意见进行综合,供各级领导决策实施参考。

认清县情更新观念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农村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古蔺既是资源富县和环境洁县,又是经济穷县和灾害重县。全县3182平方公里幅员面积,29个乡镇,269个村(原为614个村),16个社区,80万人口,45万个劳力。古蔺有优质无烟煤储量37亿吨,硫铁储量16.6亿吨,古海玉及古生物化石为全国少有,石灰石可开采万年;黄荆原始森林为地球同纬度仅有,其间的芦模金花茶,桫椤植物为全国稀有,红龙湖和八节风光秀丽迷人;贮藏郎酒的“天、地宝弯孙洞”及“美酒河”摩岩石刻进入了吉尼斯大全;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二,四渡口”就在古蔺‘古蔺郎酒系国家名酒,烤烟、茶叶、甜橙、蚕丝、中药材、丫叉猪、马头羊、黄牛在全省榜上有名。全县除郎酒厂、水泥厂外、在无大中型企业,更无污染企业;森林覆盖率达31%。古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古蔺地处蜀南黔北,远离大中城市,东南北三方均被赤水河包围,历史上汉称夷地,唐置蔺州,清末建县。解放近60年来,既无铁路过境,亦无高速公路察边,唯一的公路交通基本上是级外泥石路。二是自然灾害因素。古蔺的自然灾害极为频繁,尤以旱灾为甚。1957至1988的32年间,共发生旱灾84次,年均2.6次,旱期最长为186天,最短为22天。低山河谷区的年均降雨量仅为757mm。三是人文素质因素。古蔺由于偏居一隅,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底下,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县6岁以上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分别是:未上过学的占7.6%,扫盲初识字的占2.1%,小学占65.47%,初中占20.43%,高中占2.6%,中专占1.1%,专科占0.5%,本科以上的占0.083%。2005年,全县的人均国民总值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为尽快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广大干群,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树立和增强四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观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古蔺80万人民中,农民就有74万,他们绝大数仍在发展上徘徊,相当部分尚在生存线上挣扎。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规划定位与思路决策,还是制定政策与具体实施,都应有利于激发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切实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二是改革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既是强国之路,更始活县之举。在古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三是市场竞争观念。在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贸易自由化和国内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的新世纪,我们不仅应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而且要分析国内外市场走势;不仅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而且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四是科学发展观念。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人文价值与生态价值并举,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使古蔺的山青起来,水秀起来,地沃起来,业兴起来,民富起来。

明晰思路科学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先导

规划既是先导和准则,也是动力和形象。根据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古蔺山区农村实际,明晰全县长中短期发展建设的基本思路,对各级陪闹缓各地指定科学合理规划有着指导意义。2006至2010年的短期发展建设思路是:以扶贫开发为中心,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根本,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前提,用好用活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扶贫越温成果,稳定解决农民温饱问题。2011至2020年的中期发展建设思路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加快城镇为依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有效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实现基础设施基本稳固、工业体系基本构成、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县域经济基本形成、城乡文化基本繁荣、人民生活基本改善。2021至2050年的远期发展建设思路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生态作为第一追求,科技作为第一动力,二三产业作为第一重点,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上述基本思路,规划中应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长远目标与短期实践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专家论证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无论哪一级规划都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各显特色。

强化科教提高素质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农民素质的高低事关县域经济的强弱,也是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为使我县农民逐步成为“有志气、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把教育培训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好抓实。第一,加强农民的政策法制教育。事业要成,教育要先;工作有效,舆论开导。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对广大农民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之不断成为“四有”新人。第二,巩固和发展“普九”教育。当前,我县边远乡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学校设备简陋,合格教师缺乏,教学质量不高,干群意见较大。据此,应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城镇中青年教师和新分配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砺炼,这应成为一项制度。第三,稳步推进高中教育。我县现有高中,尤其是县城的两所高中,要不断挖掘办学潜力,扩大教育规模,完善教学管理,晋升教学档次,提高教学质量,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合格新生。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在巩固和壮大现有职业高中,尤其是古蔺职高的前提下,力争2010年内再新办2-3所职业高中,实现年在校职高生达5000人,努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第五,初中生增设职业技术课程。应根据古蔺新农村建设的现有和后续支柱产业及县外劳务市场需求,在现有在校初中生中增设职业技术课程,并列为毕业必考科目,为不能升学者提供就业技术支撑。第六,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办学,尤其是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第七,加强农民使用技术培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及县外劳务市场的需要,对现有中青年农民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内外联动多元化投入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资金、人才、技术的投入问题,既是古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实行上下内外联动,整合资金、人才与技术,是我县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启动的积极有效途径。这就是实行“以农民投入为主,银行贷款为辅,政府以奖代补,对外招商合股”。农民投入为主,就是要教育和启发农民,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活自己的钱,出足自己的力,创建自己的业,办好自己的事”,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投入和建设的主体。银行贷款为辅,就是金融部门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自觉为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优质信贷服务。政府以奖代补,就是各级财政应家大对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保证这些投入有稳定来源。政府投入应实行以奖代补方式,从而激励和调动农民主体投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外招商合股,就是政府应创造宽松投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有效吸引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来我县投资合股创业。对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的有功人员应予以奖赏和重用。

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其一是用地体制改革。农民依法承包的土地应有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一是各级政府征地应严格依法进行补偿,在城镇建设中,被整村整社征地的应随之进行村改居,将被征地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如古蔺的映月村和二郎镇的黄荆村就应实行村改居。二是国家批准的企业用地,被占地农民既可用土地投资入股分红,也可由企业安置就业或按规定补偿。三是村社公路、学校用地应参照国家征地标准进行补偿,补偿资金来源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四是业主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临时用地,应实行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其二是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激励农民生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对外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有目的的生产。如县农业局积极与顺德晨光有限责任公司联系,批量发展蔺州香米。二是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如县粮食部门和有的种籽企业,头年或年初就与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并指导农民按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三是培育发展营销人才队伍。各级政府要支持扶植辖区内有志之士发现、培养、组织营销人才队伍,依法有序组织农副产品外销。四是要提供优质服务。行政执法服务机构,要积极为我县农副产品营销县外市场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其三是行管体制改革。这主要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调整行政区划。无论村社还是乡镇的区划调整,总的应是基本稳定,个别调整。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尊循历史沿革及经济流向,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财政开支,方便群众办事。该合并的应合并,该取消的应取消,对行管人员该调整的应科学有序调整,该分流的应科学有序分流。三是要激活用人机制。各级选拔和使用干部,都应坚持“德材兼备,群众拥护和老中青结合”的原则。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不称职者下,违法违纪者撤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四是农科服务体制改革。一是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各乡镇原来的所谓“七站八所”应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设置配人。做到该加强的加强,该收缩的收缩。二是进行科学有序管理。县级行业下伸机构应实行县上管理为主,乡镇管理为辅。三是实行技物结合服务。如农机站可以经营种子农药,农机站可以经营农机及配件,畜牧兽医站可以经营兽药饲料等。四是政府应加大农技服务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技培训及推广。五是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专业合作化道路。

扶贫开发夯实基础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古蔺既是上世纪的国定贫困县,也是新世纪的国扶工作重点县。抓好扶贫开发,强化基础设施,既是近期内古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是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6至2010年,我们应举全县人民之力,集全县干群之智,突出实施好新村扶贫、劳务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移民扶贫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主要应强化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是强化水利设施建设。首先是要搞好微型水利建设。古蔺相当部分农村,特别是赤水河沿岸农村的人畜饮水极为困难。今年4月底止,马蹄、建新已有70%农户人畜饮水困难。对这些地区应采取提引、建窖、移民等多种有效途径,使85%以上农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得到基本解决。如马蹄乡的马蟥沟人饮工程,能辐射5个村1000余户,此类工程应优先实施。其次是对原有的水库塘池进行维修政治。要通过清淤除障,排险加固,使原建水库塘池发挥其应有作用,复次是对原有渠堰或石河堰。力争堰渠防漏节水灌溉有较大突破。如古蔺镇的新桥、马蹄乡的果山、建新乡的三岔、白沙河、龙山镇的胡月沟大堰等应得到改造。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应推行喷灌和滴灌。第二是强化中低产田土改造。为培肥地力,御旱增收,要力争用5年时间全县实现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田土25万亩。第三是强化交通通讯建设。其基本思路:一似乎全面完成赤水河北岸公路建设,打通古蔺到金沙的出口通道。二是县城至29个乡镇的主干道全部硬化。三是原614个行政村主干线建为通达工程。四是村到社毛路基本沟通。五是为隆纳高速公路及隆叙铁路南延古蔺作好前期准备工作。六是村社广播电视、程控、移动电话全部开通,农户占有电话率达30%。第四是强化能源建设。其基本目标是全县农网改造基本结束。全县电网连为一体,城市农村实行同网同价。全县建沼气池5万口。力争三分之一农户用上沼气能源。第五是强化生态建设。实行保护生态与建设生态并重。要在实施好“天保工程”的同时,将全县30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使我县有林覆盖面积达到35%左右。

优化结构做强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建设新农村,产业是支撑。这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必然规律,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其 思路是稳定和优化农业,突出发展工业,放活第三产业。稳定和优化农业,就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要以项目为支撑,科技为推动,特色为牵引,努力更新品种,良种良法,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突出发展工业,旧似乎要立足资源优势,搞好论证包装,强化对外宣传,突出招商引资,创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放活第三产业就是要在突出发展工业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服务领域,为古蔺的丰富资源和特色产品寻求市场。在今后10年内,古蔺优化经济结构,做强特色产业的基本思路是:优化提高粮食、烤烟、畜牧、劳务、酿酒、采煤六个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和发展经果、中药材、煤化工、旅游、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六个产业。通过上述产业的发展和支撑,稳步扎实地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城镇化进程。

建设城镇转移农民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依托

加快城镇建设,既是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要求,也是转移农民就业的载体和依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体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既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改革开放形象的体现。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就必须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较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古蔺城镇建设主要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加快县城建设。古蔺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不仅要做到规划高标准,而且应做到建设高速度。为使古蔺县城在10年内达到10万人规模,既要创造宽松环境,吸引外商开发,更要注重实际,支持和鼓励县内居民职工筹资合作建房。只有实行内外商家联动,居民职工互动,县城建设步伐才能加快。二是加快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建设。乡镇集镇建设要注意准确定位,尤其要激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到集镇建房办企业。通过激励措施的落实,力争到2015年,双沙、二郎集镇规模各达1万人。德耀、太平、永乐、大村、龙山、观文、石宝、丹桂集镇规模各达5000人,箭竹、水口、土城、护家、椒园、马嘶、马蹄集镇规模各达3000人。三是加快中心村建设。中心村建设应以现已撤消的乡政府所在地为基础,交通渡口要道为补充(如马蹄、建新交界的白沙河口,白泥、椒园交界的大田凹口,观文的荒田,大村的桑木坝等),力争到2015年中心村规模达到300-500人规模。通过三个层次的集镇建设,争取10年后我县集镇工商企业有效大发展,居民规模达20万人以上。

选点示范探索模式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开端

为使古蔺的新农村建设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选点示范、探索模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县乡两极政府应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产业支撑较强、人文素质较高、生态环境优良的极少数村组进行实验示范。其基本思路是:以强村扩组前的村组为单位,县上选择2-3个村进行试点,各乡镇选择1个村或1个组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2010年后再扩大推开。古蔺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创新模式。这有五种基本模式可供选择和参考:一是集镇工商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先转移到集镇发展工商业。二是矿区服务型。随着“古叙煤田”等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必将吸引农民到矿厂周边提供各种服务。三是路旁交通型。随着村社交通条件的改善,必将刺激农民迁移到公路两旁,尤其是三岔路口和十字路口发展规模种养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四是河边口岸型。随着交通的发达和桥梁的增多,部分农民将向河边渡口、码头、桥头聚集发展。五是村寨庭院型。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必将激励农民向村、社中心及宜居环境转移,形成大小不等的村寨、庄园和庭院。无论何重模式,只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级都应予以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不断促进我县农村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方向发展。应引导农户尽快做到五个一:既人平培植一亩高产稳产田土,成年人学懂一门实用技术,有个一固定收入的经营项目,一个明白人和一个找钱人。实现五个好:既一幢好房子,一个好坝子,一口好池子,一套好圈舍及一个好环境。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建设,力争10年内的试点村社基本实现产业优化、道路硬化、荒山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树立新概念、新气象、新风尚和新亮点。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天下大事,贵在于实;说千道万,重在于干。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时代的中心和主题。各级党政应高度重视、形成共识,以讲政治、抓落实、办实事的求真务实精神,既谋划长远,又狠抓当前;急全面统筹,又突出重点;既运筹帷幄,又身先士卒。只有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上级示范下级看,干部带着群众干,古蔺的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才有合力和成效。所谓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就是要在其各个发展建设阶段中,做到思想落实,规划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质量落实和监管落实。只有层层抓落实,上下求实效,这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的民心德政工程才有保证。

建议你删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