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在写《回延安》时的社会背景什么?

贺敬之在写<<回延安>>时,他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2024-12-05 04:15:4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时代背景:

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回延安》是现代诗人贺敬之所作。

原文节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扩展资料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回答(2):

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至1949年为党中央所在地,是革命的摇篮,是党中央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建设新中国的根据地。它又是一所哺育千万革命战士的大学校。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与延安阔别10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亲眼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由衷的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歌颂了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真挚炽热的感情。

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