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并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武侠书,它的突破常规的创作思路,标志着金庸小说的想像力与创造性的真正的成熟与独异。这部奇书乃是一部东方文化与艺术的杰作,因而,我们就必须换一副眼光来看。
将此书定名为《天龙八部》,即已表明作者决心彻底打破武侠小说的固有模式及其整体上的文类局限。取‘天龙八部‘这种非人的神道精怪之名为题,对真实的人生世界进行象征性的摹写,这标明,一、作者要对人性及人世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和总结;二、要对这一思考和总结作出象征性或寓言式的创造性表现。为此,作者破例地在这部书前来一番‘释名‘,除了扣准‘人与非人‘这一主题之外,作者又说此书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祟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熟读金庸小说的人当记得《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段智兴(公元1172—1200年在位)一变而为‘南僧‘的形象。那可以说是金庸对‘大理佛国历史之谜‘的一次探讨。一灯大师虽佛光照人,但毕竟是处于小说人物关系网络的边缘,且人物故事只是在小说叙事的背景中出现,更重要的是那时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主人公郭靖这一‘儒之大侠‘的塑造,因而对南帝退位而为一灯大师的表述自然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限制,可以说是言犹未尽,意更未竞。于是才有了这专写云南大理国故事的未了之缘,才有了《天龙八部》的最初动机。
《天龙八部》不只是纯属虚构的江湖情仇的传奇故事,而是有着特定历史和宗教的真实背景。
《天龙八部》的叙事,由人物的人生遭遇,写出人际关系及揭示生存环境,进而写出人性与人世的寓言;
附:
佛性与人性
——《天龙八部》主题浅析
内容摘要:《天龙八部》是一部充分显示金庸博大精深学识的武侠精品。小说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并能站在民族共荣的大局立场上,执笔江湖,挥墨武林,可说是既是武侠小说,又不只是武侠小说。
关键词:佛性 人性 悲天悯人 人道主义 人文关怀 民族平等
众所周知,金庸的武侠小说无一不是精品,无一不是杰作。如果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作品是杰作的话,那么《天龙八部》就是“绝作”!即杰作中的杰作。
孔庆东说的好,一部《天龙八部》,既叫人忧,又令人喜;既让人悲,又使人叹。的确,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感觉不像是在看武侠,反而像是在看佛家典籍,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这样一条主线:破孽渡冤,佛法无边,悲天悯人,舍生成仁。你可以说它的佛家典籍的演义,也可以说它是人道主义的复古,总之,《天龙八部》可以说是最能代表金庸人文精神和渊博学识的作品了。
一 悲天悯人众生苦
《天龙八部》中有三大主人公,既萧峰、段誉和虚竹兄弟三人。然而纵观这三兄弟的人生遭遇,却是无一不悲,无一不苦。
先说段誉。先是叫人胁迫吃下“断肠散”,而后又遭“四大恶人”中的岳老三的恐吓要收他为徒,同时却造化弄人竟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子木婉清互生爱意。到了“四大恶人”邀战大理时,又被延庆太子喂下春药,险些和自己妹子乱伦。此事未平,风波又起。吐蕃国大轮明王鸠摩智为取剑谱,又将其掳走……如此种种,无不是在说他注定一生悲苦,饱受灵心折磨。而金庸在写这个人时,又时时令其悲而不过,苦而不绝,每有劫难,总拌机缘。这可说是金庸的佛家悲天悯人精神的最佳写照了。陈世骥先生曾说《天龙八部》中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我觉的最是段誉合适这句“有情皆孽”了。金庸既要让他对世间一切都怀有仁爱之心,又使得他不得不因了这种‘多情’而随时都会处在兄妹乱伦的冤孽之下!可谓一生多磨难。
还有萧峰。原是名震中原武林的天下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谁料一夜之间由汉人转而成了契丹人!昔日好友转眼成仇,一朝声名化而为土,只因了他是契丹人,便由天入地,成了中原武林的死敌。虽然好容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可是父母之仇却又不得而报,反而在聚贤庄一役中被中原武林围攻,险些丧命。眼看知道那“带头大哥”身份的人一个个无端死去,自己却是百口莫辩,“无辜被冤”,只觉得世间从此孤独一己,便要四处漂泊,江湖之大,却无容身之处。大概金庸先生实在不忍如此,于是便有了善解人意的阿朱出场。可是谁又知道,好容易有了这么一个红颜知己,却又是心甘情愿地死在了自己的力掌之下!父母之仇,爱侣之痛,萧峰接连遭受这人世间最痛苦的打击,其人生真是悲之又悲,苍天可悯!
再看虚竹。从小便在少林寺接受佛法,只道是自己无父无母,被寺僧收养,却谁又知其父竟然是武林中名望极高的少林得道高僧玄慈方丈!而母亲则竟是四大恶人当中的老二殷二娘!虽说是一天之内突然知道了自己有父有母,亲人团聚的喜悦和兴奋无可言表,结果天伦之乐转瞬即逝,相认团圆之际即是一生永别之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
这兄弟三人的一生,虽然各自不同,但却惊人相似。《天龙八部》全书都在陈述他们兄弟三人各自的人生遭遇。总的来看,我们不难得出,那就是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声中,父作孽,子蒙冤!上一代的恩怨情仇,却加在了下一辈无辜者是身上!这不只是兄弟三人的人生历程,像慕容复、钟灵、木婉清、王语嫣、游坦之、阿朱等等,都逃不出这个宿命。金庸就是要告诉我们,万物皆苦,只有佛法的仁慈之心才能解救众生,脱离苦海,所谓上苍有好生之德,悲天悯人,普度众生,实在是莫大的德行。在金庸的笔下,不论“恶人”“好人”,一但出场,尽皆悲苦。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一朝太子,转眼沦为乞丐,身体残废,性格大变,一生遭遇,心中苦痛,却无人倾听,可悲可怜。再有和大理段王爷皆有孽情的秦、干、王,阮、康等诸女子,一生为情累,为情痴,为情喜怒无常,为情痛苦,为情恨,每个人都是望眼欲穿地痴痴等待着,悲了一生,苦了一世。纵观全书,谁人不悲,哪个不苦。这样,金庸借墨笔展示给了我们如此一张巨大的人世冤孽网,诉说着世间的一切皆苦,众生俱悲。冤孽也好,超度也罢,这也正是作者将书名题为“天龙八部”的深刻涵义:所有冤孽,皆是由人的希望及其过度的欲望扩张所造成的。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嗔怒无度,贪婪财物,痴情爱恨,俱可成为人世冤孽的起因,以至于将人生世界化为一个“非人”的世界,即佛家经义中的八种神魔精怪之化身!如是金庸的悲天悯人的佛家精神,贯穿全书,《天龙八部》的主题之一也正是此个。
二 关爱人性弘人道
金庸以佛法写武侠,正是他慧心独俱的高明之处,但是要说《天龙八部》纯是佛法的演义却未免独断。我们在书中虽处处可见佛性揭语,然而真正让我们叹服的却不只是这些。《天龙八部》里讲的最多的不是武,而是在佛法的精髓中,赋予作者自我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金庸并非佛教中人,他站在新时期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上,借武侠来诠释人性以及“非人”性,秉持人道,可谓独具匠心,高明之至。
金庸一改传统武侠写人叙事的观念,在他的笔下,善恶并非水火不容,恶人也好,好人也罢,都是他人文关怀的物像。金庸的认识,是在人性的大局之前提下,塑造人物,解读众生。在《天龙八部》里,你几乎找不到完全的好人亦或坏人,不论是主角三兄弟,还是围绕在这三人周围的亲朋,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用一条善恶标准来衡量,而是要客观地,多角度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物,评说人物。《天龙八部》里正面人物也好,反面人物也好,作者没有刻意地肯定谁,亦没有刻意地否定谁,孰对孰错,是非善恶,完全看读者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认识水平了。金庸在这一点上确实是个开山创举。我们不得不承认,也只有“武林盟主”才能有如此卓远识见,金庸真不愧为当世武林第一领袖。
关爱人性,弘扬人道,作者在佛家悲天悯人的教义之下,又出新意。先是以佛法将人生“变”成痛苦与冤孽的“非人”的人生,然后又以人道主义的关怀,
超度冤孽,诠释人性。就拿段誉来说吧。父辈的怨恨情仇报应在自己身上,你别无选择,命运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可以争取属于我们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啊。人性的光辉也就在于此,身为大理段氏的子孙,段誉一心向善,秉信佛法,仁慈而不失大义。虽然好文疾武,于武学视为粪土,但真正需要自己以武力解救他人时,又义不容辞,这或许便是“以武止武”吧。初出江湖,段誉祸事连连,却又福缘不断。他在全书中本应是一个英雄人物,但只要是人,就难抛七情六欲,英雄人物亦不例外,段誉有他的痴,有他的傻,有他的“既与我无怨无仇,便何来害我”之理,有他的“凡事可以讲道理,干嘛打打杀杀,累及无辜”之疑。这是身为人的最简单不过的认识,可是在那个“强权即真理”“胜者为王败为寇”的时代,如此真理,却是谬论!我们大可以说段誉是痴人说梦,是异想天开,但又有谁敢说这些不对呢。站在正义一面的那边,段誉好像善恶不分,可也正是这种不分善恶,却成了人性的真实写照。还有萧峰,并不是完全英雄无敌,不食人间烟火。他有他的大仁大义,热情豪爽,有他的忠肝义胆,侠者风范,但他也有短见不智的举动,有他鲁莽愚笨的时候。萧峰也有情,为了阿朱的临终一句话,他尽心尽力,照顾阿紫,不论阿紫做出何种恶事,他都以“内疚”和愧对阿朱为由,替她出头,帮她扛顶。虽然心里觉的于自己一贯的准则不符,但毕竟是亲人之事,也就勉为遗忘,不去追究。这显然于他英雄的形象相悖,但却也说明人毕竟仍是感情的灵物,决非如圣者一般。而这正是金庸先生写英雄人物的独到之处,刚好应了“人无完人”一句。
正义也好,邪恶也好,在《天龙八部》里,几乎每个形象都有他善的一面,亦有他恶的一面。段延庆是恶人,但在虚竹落棋下子,救他一命后,亦知暗中相助,报他救命之恩。当得知段誉竟是自己的儿子后,善念兴而恶意去,王霸雄图,尽付春水。殷二娘是恶人,但情之一物,却使她独自受苦,只为情郎,当玄慈方丈以死铭心后,她也身死殉情。王夫人,我们不能说她善,亦不能说她恶,杀人如草芥,痴爱情郎,不惜不择手段,在她看来,为情而作便是对,其他却是无端。如此形象还有秦红棉、甘宝宝等人,而最让人吃惊的却是马夫人康敏!从小自恋痴狂,妒嫉心无人能比。可真正站在她的立场上看,她又有何错?为了追求自己的所爱,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纵然身死亦不后悔。种种人性,在金庸的笔下,刻画的是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作者真实地将人性的复杂融入武侠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是现实众生的活生生的境象,《天龙八部》虽是武侠,但不嗜杀嗜武,书中人物大都有所归宿。鸠摩智武功虽失,却成了得到高僧;慕容复复国无望,精神失常,却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丁春秋作恶多端,却能身老少林,受佛法感化;虚竹也好,段誉也好,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天地。萧峰虽身死雁门,但谁又能说这何尝不是他最好的归宿呢!金庸给每个人物都以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的确是用心良苦,可歌可叹。
三 四海众族皆平等
《天龙八部》一书除了以上两种主题外,还有更受人赞赏和称颂的一个主题,那便是作者站在民族纷争的大局之外,对当时并存的我华夏各族进行平等的,客观的,深刻的,独到的撰写。作者反对大民族主义,一心向往众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反对民族仇杀,坚信民族平等。将这一观念写进武侠小说,就凭这一点,金庸先生便是旷古铄今,首屈一指,身受万人爱戴了。
想宋、辽、西夏、大理、土蕃、女真等众民族共存于天下武林,纷争不断,仇杀连连,两国交战,生灵涂炭,一将功成万骨枯,边境内外民不聊生。金庸先生一改传统武侠的大汉族主义观念,从民族平等的角度去写各民族,真称的上是冷眼静心,权度历史,客观而又为人叹服。用萧峰的一句话来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既是书中萧峰的人生写照,但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心中宿愿呢。金庸先生说的好,“你们是宋人,当然说宋人好,辽人恶。可作为辽人,却说宋人恶,自己好”,“你们骂辽人是契丹种,是辽狗,孰不知辽人却骂宋人是宋狗”,“你们是大宋子民,当知道保家卫国,造福万民,可我身为契丹人,却不能报效国家,这却是何道理?”这几句话从萧峰口中说出,任何人听了,无不用心三思,回想起来,却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读者亦能感同身受,大家只知从自己的角度立场出发看待事情,豪不去想个中的缘由,也只有萧峰,只有他,身是契丹人,却从小长在南朝既大宋,既要忠于大辽,又不忍南侵大宋,左右不是,唯有力谏辽帝南侵作罢,却曾想到身遭囚禁,有心无力。好在金庸实在不愿看到万民流血,宋辽再起干戈,于是便有了武林众豪杰齐心协力,北上救援。但就是在那一刻,萧峰还在为实不愿见到大辽兵士一个个被中原豪杰砍杀送命而矛盾着。这是人只常情,萧峰夹在两国之间,确实矛盾之至啊。但作者的心愿却是不能不实现,眼看硝烟再起,生灵涂炭便在旦夕之间。这时,唯有萧峰,既要终于大辽,又要顾全大宋子民,两难之际,只好得罪义兄,迫其罢兵。这么一来,军民同乐,也合了读者与作者的心愿。可是,作为萧峰本人,却成了一个叛国通敌的不忠之徒!
这与他英雄一生的威名实是不符,怎么办呢?好了,“虽万千人吾往矣”,舍我一
人,能得天下苍生数载安宁,值!于是,萧峰自尽以谢辽帝,侠之大者,莫过于此!读《天龙八部》,每每至此,无不让人敬,让人叹,让人哭,让人感。金庸先生写人真正到了出神入化之境便在于此!
宋辽之争数百年,以次为题的武侠著作不计其数,而真正的巅峰之作却非《天龙八部》莫属。金庸先生深晓民族大义,成功借萧峰之举,诠释了这纷争多年的难题,将民族和平共容、平等相处的真理以武侠方式揭示给众人,真是用心良苦,可歌可敬。而《天龙八部》也从此以它博大精深的命题为人所爱,并成为金庸先生17部大作中的扛鼎之作。
总论
如此一部《天龙八部》,有人从中看到了刀光剑影,江湖打杀;有人从中看到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有人看到了命运的不公平和福缘的天注定;有人看到了人生的变化无常和人性的欲望无底;也有人看到了佛法无边,大慈大悲;也有人看到了众生平等,民族共融。因此我们说,《天龙八部》虽是一部武侠小说,但它处处显现出的却不仅仅是武侠,从佛家的悲天悯人,到现代人文主义的人性关怀,从众生皆有其欲、贪、念、嗔、痴、恨,到各族皆有其平等生存、热爱生活的人权,《天龙八部》无不诠释至尽,实是金庸先生众多杰作中的杰作!
天龙八部揭示的道理有许多,不过如果像楼上这么写,就有些缺失焦点了,我认为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什麽族群,都有好人坏人。无论是汉人,辽人,女真人,大理人都有好人坏人,不要因为族群而刻意反对某些人。或许这是反种族主义的一部小说吧。
天龙通过三个主人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
1、萧峰
萧峰的经历告诉我们,娶老婆,别找会易容的!更别找竟然还有个刁蛮的妹妹的!
2、虚竹
虚竹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当你喜欢一个人又没办法得到的时候,拉冰上去吧!
3、段誉
段誉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人全是自己的妹妹的时候,要去问问,究竟自己是谁的儿子!
道理就是 男人应该学会喝酒 不拘小结 什么道理还是佛理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