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南进”与“北进”策略

2024-11-16 10:17: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所谓“南进”就是占领或控制日本以南海域诸岛及东南亚地区,泛指“南洋”。“北进”就是占领朝鲜、“满蒙”,后来包括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南进”与“北进”的侵略计划,即海洋战略和大陆战略,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有了争论。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提出了实行大陆政策的北进和向太平洋扩张的南进同时并举的《国策基准》计划。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谋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并防范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海洋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向南洋,特别是向外南洋方面,谋求我国民族的经济利益……”二战期间,日本为何放弃“北进”而进行“南进”计划呢?
  一 、英、美对日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一战后,美日争夺东亚、太平洋地区霸权矛盾日趋尖锐。“九一八”事变后,美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实质上采取牺牲中国、“祸水”西引苏联的绥靖政策。1937年日本炸沉美国军舰,美对日挑衅之举既毫无反应,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制裁措施,这主要缘于美国受国内的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影响以及受远东军备不足的制约。英国在远东地区也奉行对日采取避战求和的方针,这就助长了日本南进的嚣张气焰。“七七”事变后,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恢复远东和平会议上,美、英在会前商定,凡有损于对日关系的任何倡议,他们都一概不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牺牲中国的利益,以保住自己在远东的领地及势力范围,与日本达成交易。希特勒闪击苏联后,美国决策层认为日本将全力推行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幻想靠牺牲苏联来缓解日趋尖锐的日美矛盾,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这样,外交上的软弱无力和军备准备不足,使脆弱的“堤坝”首先被“汹涌的洪水”冲跨,就成理所当然的了。
  二、有利的国际形势
  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南洋一带殖民地已由于法国、荷兰等宗主国的败降而成为“真空地带”,这是夺取战略物质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南洋一带,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天赐良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日本大本营于7月初决心在年初侵占法属印度支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东南亚的进攻行动,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总之,要趁欧洲发生战争之机,开进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攫取战略物质和抢占英、美的殖民地。
  三、《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在中苏边境发动了对苏的两次大规模进攻,其意图是试探苏联军队的虚实和阻止苏联对华抗日的援助,结果惨遭失败,于是日本“知难而退”。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其“南进”战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极力谋求与苏联达成妥协,以便抽出兵力去巩固中国战场,进兵东南亚,从英、美、荷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战略资源。而斯大林为避免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也不愿同日本发生冲突,希望把日本的进攻矛头引向南洋。因而苏联继签订《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又于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至此,日本的“北进派”彻底失利,苏联赢得了东线的安宁。另外,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采取坐等德军攻取莫斯科,再挥师西伯利亚摘去“涩柿”的策略,但终因德军兵败莫斯科,“北进”计划从而搁浅。
  四、中国的持久抗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日战争中,日本不论是军事征服还是政治诱降,都不能使中国屈服,致使日本长期陷入战争泥潭,也使“北进”计划破产,“南进”计划推迟。“侵华战争使数十万日本军队被拖在中国战场上,造成日本战略上严重失调和济济上的沉重负担,日本侵略者有企图通过‘南进’,攫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维持侵华战争,促进‘中国事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的‘南进’论甚嚣尘上……”“所以,中国抗战、日本南进、美国禁运和苏联摆脱腹背受敌的四者关系是,由于中国战场的消耗,造成日本战略物质出现严重短缺,给了美国捏住日本的“七寸”的机会,而日本为了摆脱 “七寸”被捏的局面,必须‘南进’控制东南亚并与英、美碰撞,于是无暇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