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图单元的确定
土壤地质单位是土壤地质图的基本要素,但其分类单元与编图单元有所区别,分类单元是分类学上纯粹概念性的东西;而编图单元则是编图者根据分类单元的概念和客观存在的土壤类型所采取的一种主观性的综合。编图单元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图比例尺和农业应用的需要,在土壤或母质类型复杂区或小比例尺编图时,对分布零星、面积较小的分类单元采用综合编图单元(即一个编图单元包括2个或2个以上分类单元);但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土壤地质单位不做归并,面积较小者做夸大表示。
浙江省农业地质背景调查项目编制了浙江全省(1:50万)以及浙北、浙东、浙中3个重点调查区(1:25万)土壤地质图,2种比例尺土壤地质图采用的编图单元与内容有所差异。
2.编图流程及成果应用
以浙江全省土壤地质图(1:50万)为例,说明土壤地质图编制流程。
1)选择地理底图。基于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浙江省1:50万数字地理底图,稍作修编后作为编制浙江省土壤地质图的地理底图。
2)资料收集。系统收集了浙江省1:25万(1:20万)数字地质图,资料空缺区据1:50万浙江省地质图(1999年)填补;收集《浙江省区域地层岩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参数研究报告》及分析测试数据(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91)等研究报告;全省地质钻孔资料,仅宁波-奉化盆地就收集研究了200余个钻孔资料;《浙江省土壤图》(1992年),以及《浙江土壤》(1990年)、《浙江省土系概论》(2000年)等调查研究成果。以MapGIS为技术平台,完成《浙江省土壤图》数字化(图版Ⅲ-1)。
3)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岩石、成土母质、土壤三者关系,确定成土母质分类方案。按地貌单元浙江省成土母质可分为山地丘陵区、平原区两大类型,包括四大类36类岩石风化物。山地丘陵区按岩石成因划分为沉积岩类、火成岩类及变质岩类3种类型、24类岩石风化物;平原区及山间谷地按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和成土特征分为:早—中更新世红土、晚更新世红土、全新世洪冲积物、河流相、湖相、滨海相等12类松散沉积物。
4)通过查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确定地质图上每一编图单位的岩性组合及分布规律,然后根据成土母质分类方案确定每一编图单位的母质类型归属,并对界线做必要的增删,完成地质界线与成土母质界线间的转换。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中的地层层位及代号据《浙江省岩石地层》(1996年)统一修改。由于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件只表示地层代号,未表示岩性,故具体岩性界线依据实际材料图补充。平原区收集并比对分析了钻孔资料与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全省成土母质分类草图。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在适当补充野外调查之后,经修改、整饰,编制出浙江省成土母质图(图版Ⅲ-2)。
5)总结本区农业部门资料中土壤与母质的关系及成土母质划分原则,据《浙江省土壤图》(基本编图单元为土属)推导出农业部门对本区成土母质的划分界线,将据地质资料编制的成土母质草图与农业部门对成土母质的划分界线进行对比(通过MapGIS投影功能将两者套合)。山地丘陵区以地质资料为主,平原区则借鉴农业部门资料对具体界线做必要的修正,遇两者分歧较大的地方,布置有针对性的穿越路线及土壤地质剖面,进行野外验证。
6)根据成土母质类型和相对应的土壤类型,全省共划分118个土壤地质单位。以成土母质图作为底图,利用MapGIS投影功能将数字化后的浙江省土壤图(1992年)叠加于上,将前者的成土母质分类与后者的土壤亚类相结合,经综合、取舍,确定土壤地质单位编图单元。对具体的界线做相应的修正与整饰,即完成全省土壤地质草图的编制。其中,土壤地质单位用符号+颜色表示,大块分布区辅以花纹,由于这些符号、颜色、花纹无国标可供借鉴,由本项目自行定义,在提交最终成果时同时提供相应的系统库和子图号。
7)经过野外调查验证,并征求省内外专家意见,对土壤地质图进行补充、修正、完善,完成图面修改、整饰,定稿成图(图版Ⅲ-3)。
根据浙江省地质构造与岩性特征、地貌类型、第四系地质特征,结合成土母质图、土壤地质单位研究及土壤地质图编制过程中取得的认识,以及农业区域布局特征,将浙江省划分为以下6个农业地质背景区(图版Ⅲ-4),并进一步分为23个亚区:①浙北第四纪冲海积平原区;②浙西北古生代沉积岩低山丘陵区;③浙中中生代红层丘陵盆地区;④浙南中生代火山岩中低山区;⑤浙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丘陵区;⑥浙东沿海丘陵平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