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开国之君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与开国皇帝齐名的谋士。例如周朝的姜子牙,春秋齐国的管仲、越国的范蠡,秦朝的李斯,汉朝的萧何、张良、陈平,三国的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唐朝的魏征,宋朝的赵普,明朝的朱伯温,清朝的洪承畴等等。曹操虽然是一个奸诈狠毒之人,但却对人才十分器重,因此身边战将如云,高参满座。司马懿、 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等被后人誉为曹操的10大谋士。即使对“一言不发”的徐庶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曹操也是尽力挽留,真诚相待。
古代开国之君为什么特别重用谋士?因为打天下是一件真刀实枪、斗智斗勇的事情,也是关乎千军万马生死存亡的大事。没有超乎寻常的谋略,只有阿臾奉承和花言巧语,甭说战胜强大的对手,就是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都是个问题。因此,残酷的战争现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唯才是用”的人才观念,并把文官武将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刘邦起事之初,身份地位和军事实力与项羽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刘邦仁而爱人,礼贤下士,广揽人才,知人善任,使得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一等一的高手集聚麾下,最后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楚霸王打得丢盔卸甲、引颈自刎。没有这些人才的鼎力扶持,也就没有大汉王朝的天下。
然而随着天下一统,江山坐定,过去被视为左膀右臂的谋士,却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特别是后来的守成之君,身边很少再有出类拔萃的谋士,而多的是阿谀奉承、不学无术的小人。皇帝成了全知全能、金口玉牙的天子,群臣成了奉旨行事的机器,天下兴亡系于皇帝一身,于是历朝历代无一例外地走向由盛而衰的历史轮回。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任何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有限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才即“人中之才”。古今凡成大事者,都是成功地运用了人才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条基本规律,顺之者兴,逆之者衰。不管是从政还是经商,决策者都应当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