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生情的作文 文章和指导都可以

2025-01-05 10:55: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0年书的原上海教师冯志远,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一提到学生,他就特别高兴”,冯志远的妹妹、73岁的冯宝珍怜惜地说。

清贫寂寞42年

冯志远出生于长春,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任教。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后调到关帝中学。

“教室是土坯房,黑板是水泥刷成的,论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上海没法比。”鸣沙中学距离县城20多公里,隔着一条黄河,没有桥。去县城寄封信、买些生活日用品,需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黄河边,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当地地势较高,严重缺水,学校老师每天每人供应一暖瓶水。冯志远在上海有一间位于3楼的居室,那是原单位分给他的住房。到了宁夏,他就和学生们一起挤宿舍,吃食堂。宿舍里一铺土炕,一副桌椅,一只白炽灯。吃水要打井水,上厕所要到室外,想洗澡根本没条件,只能拿毛巾擦擦了事,伙食主要是白菜和土豆。“虽然艰苦些,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冯志远对物质生活淡然面对。给家人写信时,还说“宿舍很好”。

“不过,这里的孩子特别纯朴,我很喜欢。”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冯志远先后教过语文、俄语、英语、历史、地理5个科目。他同时教三个班,有时同时教几个科目。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半夜才休息。

在学生眼中,冯志远是一位学识渊博、讲课生动的老师。通过他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文学的魅力。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学生刘世德至今还记得他讲《祝福》、《药》等课文的情景。他给学生们讲古文诗词,许多都能背诵。

梁晓霞原来是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最怕写作文。升到高中时,冯志远成了她的语文老师,她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门课。梁晓霞1978年参加高考时,已经离开课堂两年之久,在高考中她的语文考了98分(满分100分),顺利地跨入大学校门。她说:“冯老师在动荡的岁月中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

为了学生的付出

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现在中宁三中(原关帝中学)的副校长王天桢,曾经是冯志远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多年来,冯志远从来不争名利,始终坚守着老一辈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情操。他从教一生没有获取过任何荣誉,也没有任何职称。他的视力从逐步下降到完全失明,遭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找过学校领导要求解决任何个人困难。1987年学校第一次进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定时,按照冯志远的资格完全可以直接评高级教师。由于职称名额较少,冯老师已经完全失明,教课较少,学校评职称时没有考虑冯志远。等2000年之后,学校再次评定教师职称时,冯志远已经退休了。现在他的退休工资只有1130元。近年来因为经常看病,生活窘迫。

上课时,冯志远发现课堂上总会出现“啪,啪”的声音,原来是学生的铅笔用得只剩下短短一截,舍不得扔,可拿起来又握不住。学生都是农民子弟,生活大多困难。尽管自己每月只有80多元工资,还要给家里寄去70元,冯志远仍要挤出钱来,给特别困难的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品。除了吃饭,冯志远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钱,几乎不买新衣服。上世纪70年代末,妹夫给他一件一汽的工作服,这竟然成了冯志远最高档的“礼服”,只在特别重要的场合,他才舍得穿,一直穿到现在。他回长春时,学生们帮他收拾行李,当看到影集中他在上海的留影时,谁也无法把照片中那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与他在关帝中学双目失明,靠记忆讲了5年课

还在15岁时,冯志远就被查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专家称,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意味着有一天将会失明。

到宁夏后,他查阅大量资料备课,仔细地批改每篇作业。每次批完作业或者备完课,眼睛发涩、发胀、发痛,加上当地医疗、生活条件差,冯志远的视力急剧下降。他开始用放大镜来看书、备课、批改作业。他加倍拼命地工作、学习,“趁着还能看见,我要多为学生做一些事;趁着还能看见,我要多多储备(知识),为以后早做准备”。

学生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日渐模糊,光明一点儿一点儿地离开。1984年,在一次语文课上,站在讲台上的冯志远,彻底陷入了黑暗。这一年,他55岁。

学生们泪流满面。早知会有这一天的冯志远,却异常从容。“我不会离开。”他轻轻地说。

双目失明后,没法备课,冯志远就让学生先给他念课文,然后再凭着记忆给孩子们讲课。语文的板书多,冯志远就改教历史、地理。他用说评书的方式讲给学生们听,课堂上经常笑声、掌声不断。别的老师忍不住好奇,也悄悄跑来一起听。在学生们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60岁退休,他才正式离开魂牵梦萦的讲台。此后10年,退居二线的冯志远,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2000年4月,他突发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

最亲最贵师生情

坎坷的遭遇、坚强的毅力、新颖的教学、对事业的不离不弃,让失明后的冯志远,得到了学生们更多的敬仰与爱戴。每天早晨,都会有学生来到冯志远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打来早饭,等上课铃声响起,再牵着他的手,带他走向课堂。看着冯志远摸索着走上讲台,全班同学起立高喊:“老师好!”

“高二学生王富海照顾我两年;尤俊贤从初一到高三,照顾我6年;后来,接力棒又传给了张涛……”尤俊贤家离学校很近,平时课余他总喜欢到冯老师宿舍转转,帮老师打饭、收拾屋子、洗衣。每逢家中做了好吃的东西,他总会给冯老师也带一份。冯老师关心他的学习状况,教他一些学习方法。他现在看书读报,看到有用的东西,也就会随手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这就是他从冯老师那里学到的习惯。尤俊贤考取南方的一所大学后,依然与冯老师保持着书信往来。尤俊贤说:“冯老师的许多教诲我会铭记终生。”

发现许多学生主动照顾冯志远后,关帝中学团委也将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内容,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照顾冯志远老师的行列,还从中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团员和优秀班集体。关帝中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一批照顾冯老师的学生毕业了,又有一批学生接过这项工作。许多学生毕业了,还常常回母校看望冯志远。几年不见的学生一开口,冯志远就能立即叫出他们的名字。每当听到学生走近的脚步声,笑容就不自觉地浮现在他脸上。

冯志远完全失明后,学校为冯志远安排了一间带套间的宿舍。平时冯老师住在里间,照顾帮助他的学生住在外间。凡住进冯志远外间的学生,基本都考上了大学。

王泽娟和其他3名女同学在冯志远宿舍外间住了3年。她们天天在冯志远宿舍里学习,冯老师就知道了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所在。有一天,王泽娟发现桌上多了几本英语教材和几盘英语磁带。一看,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函授大专教材。原来,冯志远发现王泽娟发音好,喜欢学英语,他听广播知道哪儿卖教材,就让其他同学到邮局汇了款。这以后,冯志远开始监督王泽娟背英语,还经常给她买英文读物。进了大学,同学们发现农村来的王泽娟能流畅地读英文原著,都不相信是真的。现在王泽娟已经办了10年英语学校。

瘫痪在床,最大的心愿是“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愧对妻儿的冯志远,没有办法再回上海,也不想留在学校拖累学生,他给远在长春的冯宝珍打去电话:“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来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见我啦。”5天后,冯宝珍坐火车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关帝中学。

2000年6月4日,带着和自己所教最后一届学生们的合影,冯志远随妹妹回到了故乡长春。到家后,冯志远请妹妹帮他做一件事:“给我找几个学生来,我还想义务给孩子们辅导。”

2003年,冯宝珍患病住院,只好暂时将冯志远送入敬老院。去年7月,冯志远左侧股骨头摔折,住院70余天,紧接着11月又再次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住院期间,一听到有学生来看他,或收到学生问候的信件,他干枯消瘦的脸庞,就变得神采焕发。

2005年11月,上海市男子中学校庆,几位曾经受教于冯志远的学生得知老师近况,寄来1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其中一位已经68岁的何姓学生说,是冯老师第一次让他们知道了普希金,知道了俄国文学,成为了他们的文学启蒙人。希望老师早日康复,有一个康乐的晚年。

冯志远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北大教授。谈及自己的一生,病榻上的冯志远用微弱的声音说:“最快乐的,是教学。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还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2006年年初,冯志远当选为“2005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的寒酸形象联系在一起。

【回忆】
幼儿圆的我最喜欢一个姓赵的中年女老师,任何时候我在她面前都是那么听话,因为她温柔得体的教育方式,使我真的是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她的热爱没有任何保留.
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的片段:她正在给我们课,校长在教室外找她出去,过一会儿他们突然就吵了起来,教室所有的小朋友都吓傻了,我也害怕极了,但看见赵老师委屈的样子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记不起当时是怎么冲出去的,但是我记得我挡在赵老师前面,生怕她受到伤害,她让我帮她拿一个记录本她要给校长看什么,我飞快的跑进教室发现记录本在高高的柜子上,对,我清晰地记得我找来一个板凳,踩着爬上去,拿下那个本子飞快地跑去给她...至于最后争端怎么解决的,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在其他人都不敢动的时候,独自一人挺身而出,这是中国教育所不能授与的,甚至还与之相悖.但是当时的我做到了,我只能说:
爱,让人勇敢!

【现实】
也不知道是因为慢慢长大了不愿毫不保留地流露自己的感情,还是因为是不是遇到过令人痛恨的老师,或是别的原因,自从上小学以后的我再也没有对任何老师产生那么崇高的敬仰.直到现在,在老师面前都显得那么拘束,放不开.甚至怀疑中国现今教育模式下的教师素质...
昨天教师节,高中老班长请客,请来高中的班主任,其他同学来得不多,因为这个时候该开学的开学该上班的上班了.
女同学只来了一个,她在自来水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后来不知为什么,跑去教书去了.
在老师面前我从来不说太多的话,也不敢说太多的话,只能端起酒杯,祝他们节日快乐...

【玩笑】
吃了饭后谢过班长,一个人回家上网了.
晚上手机突然响了,但还没来得及接起来那边就挂断了,一看来电显示,惊讶!居然跟我的手机号如此接近几乎一样,我很好奇,于是发短信去询问是谁刚才打的电话,回复过来的信息却是:"今天是我的节日,请祝我节日快乐!谢谢..."
后来终于搞清楚是川师大的学生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我当然要祝ta们节日快乐,祝全国的老师和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人节日快乐!

【收尾】
23点53分! 还有7分钟教师节就要过去.
我的手机又响了,来电显示又是个不认识的手机号,接起来,那边传来二姑妈的声音,问我是不是刚才给她打过电话,说她手机没带,出去打牌去了,刚刚回来才看见我的号在呼叫她.
天啦! 这是怎么了,我连她的号码都没有,又怎么会给她打过电话呢?
昨天还真是巧了,虽然到现在还没搞清楚昨天她手机上为何出现我的号码,但我昨天没顺便对她说句教师节快乐还是有点遗憾.
因为今天才忽然想起二姑妈也曾是一名教师,现在在教育局上班...

教师节的祝福之五:双目失明的上海教师感人故事

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0年书的原上海教师冯志远,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一提到学生,他就特别高兴”,冯志远的妹妹、73岁的冯宝珍怜惜地说。

清贫寂寞42年

冯志远出生于长春,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任教。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后调到关帝中学。

“教室是土坯房,黑板是水泥刷成的,论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上海没法比。”鸣沙中学距离县城20多公里,隔着一条黄河,没有桥。去县城寄封信、买些生活日用品,需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黄河边,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当地地势较高,严重缺水,学校老师每天每人供应一暖瓶水。冯志远在上海有一间位于3楼的居室,那是原单位分给他的住房。到了宁夏,他就和学生们一起挤宿舍,吃食堂。宿舍里一铺土炕,一副桌椅,一只白炽灯。吃水要打井水,上厕所要到室外,想洗澡根本没条件,只能拿毛巾擦擦了事,伙食主要是白菜和土豆。“虽然艰苦些,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冯志远对物质生活淡然面对。给家人写信时,还说“宿舍很好”。

“不过,这里的孩子特别纯朴,我很喜欢。”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冯志远先后教过语文、俄语、英语、历史、地理5个科目。他同时教三个班,有时同时教几个科目。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半夜才休息。

在学生眼中,冯志远是一位学识渊博、讲课生动的老师。通过他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文学的魅力。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学生刘世德至今还记得他讲《祝福》、《药》等课文的情景。他给学生们讲古文诗词,许多都能背诵。

梁晓霞原来是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最怕写作文。升到高中时,冯志远成了她的语文老师,她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门课。梁晓霞1978年参加高考时,已经离开课堂两年之久,在高考中她的语文考了98分(满分100分),顺利地跨入大学校门。她说:“冯老师在动荡的岁月中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

为了学生的付出

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现在中宁三中(原关帝中学)的副校长王天桢,曾经是冯志远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多年来,冯志远从来不争名利,始终坚守着老一辈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情操。他从教一生没有获取过任何荣誉,也没有任何职称。他的视力从逐步下降到完全失明,遭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找过学校领导要求解决任何个人困难。1987年学校第一次进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定时,按照冯志远的资格完全可以直接评高级教师。由于职称名额较少,冯老师已经完全失明,教课较少,学校评职称时没有考虑冯志远。等2000年之后,学校再次评定教师职称时,冯志远已经退休了。现在他的退休工资只有1130元。近年来因为经常看病,生活窘迫。

上课时,冯志远发现课堂上总会出现“啪,啪”的声音,原来是学生的铅笔用得只剩下短短一截,舍不得扔,可拿起来又握不住。学生都是农民子弟,生活大多困难。尽管自己每月只有80多元工资,还要给家里寄去70元,冯志远仍要挤出钱来,给特别困难的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品。除了吃饭,冯志远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钱,几乎不买新衣服。上世纪70年代末,妹夫给他一件一汽的工作服,这竟然成了冯志远最高档的“礼服”,只在特别重要的场合,他才舍得穿,一直穿到现在。他回长春时,学生们帮他收拾行李,当看到影集中他在上海的留影时,谁也无法把照片中那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与他在关帝中学的寒酸形象联系在一起。

双目失明,靠记忆讲了5年课

还在15岁时,冯志远就被查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专家称,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意味着有一天将会失明。

到宁夏后,他查阅大量资料备课,仔细地批改每篇作业。每次批完作业或者备完课,眼睛发涩、发胀、发痛,加上当地医疗、生活条件差,冯志远的视力急剧下降。他开始用放大镜来看书、备课、批改作业。他加倍拼命地工作、学习,“趁着还能看见,我要多为学生做一些事;趁着还能看见,我要多多储备(知识),为以后早做准备”。

学生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日渐模糊,光明一点儿一点儿地离开。1984年,在一次语文课上,站在讲台上的冯志远,彻底陷入了黑暗。这一年,他55岁。

学生们泪流满面。早知会有这一天的冯志远,却异常从容。“我不会离开。”他轻轻地说。

双目失明后,没法备课,冯志远就让学生先给他念课文,然后再凭着记忆给孩子们讲课。语文的板书多,冯志远就改教历史、地理。他用说评书的方式讲给学生们听,课堂上经常笑声、掌声不断。别的老师忍不住好奇,也悄悄跑来一起听。在学生们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60岁退休,他才正式离开魂牵梦萦的讲台。此后10年,退居二线的冯志远,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2000年4月,他突发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

最亲最贵师生情

坎坷的遭遇、坚强的毅力、新颖的教学、对事业的不离不弃,让失明后的冯志远,得到了学生们更多的敬仰与爱戴。每天早晨,都会有学生来到冯志远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打来早饭,等上课铃声响起,再牵着他的手,带他走向课堂。看着冯志远摸索着走上讲台,全班同学起立高喊:“老师好!”

“高二学生王富海照顾我两年;尤俊贤从初一到高三,照顾我6年;后来,接力棒又传给了张涛……”尤俊贤家离学校很近,平时课余他总喜欢到冯老师宿舍转转,帮老师打饭、收拾屋子、洗衣。每逢家中做了好吃的东西,他总会给冯老师也带一份。冯老师关心他的学习状况,教他一些学习方法。他现在看书读报,看到有用的东西,也就会随手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这就是他从冯老师那里学到的习惯。尤俊贤考取南方的一所大学后,依然与冯老师保持着书信往来。尤俊贤说:“冯老师的许多教诲我会铭记终生。”

发现许多学生主动照顾冯志远后,关帝中学团委也将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内容,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照顾冯志远老师的行列,还从中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团员和优秀班集体。关帝中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一批照顾冯老师的学生毕业了,又有一批学生接过这项工作。许多学生毕业了,还常常回母校看望冯志远。几年不见的学生一开口,冯志远就能立即叫出他们的名字。每当听到学生走近的脚步声,笑容就不自觉地浮现在他脸上。

冯志远完全失明后,学校为冯志远安排了一间带套间的宿舍。平时冯老师住在里间,照顾帮助他的学生住在外间。凡住进冯志远外间的学生,基本都考上了大学。

王泽娟和其他3名女同学在冯志远宿舍外间住了3年。她们天天在冯志远宿舍里学习,冯老师就知道了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所在。有一天,王泽娟发现桌上多了几本英语教材和几盘英语磁带。一看,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函授大专教材。原来,冯志远发现王泽娟发音好,喜欢学英语,他听广播知道哪儿卖教材,就让其他同学到邮局汇了款。这以后,冯志远开始监督王泽娟背英语,还经常给她买英文读物。进了大学,同学们发现农村来的王泽娟能流畅地读英文原著,都不相信是真的。现在王泽娟已经办了10年英语学校。

瘫痪在床,最大的心愿是“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愧对妻儿的冯志远,没有办法再回上海,也不想留在学校拖累学生,他给远在长春的冯宝珍打去电话:“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来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见我啦。”5天后,冯宝珍坐火车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关帝中学。

2000年6月4日,带着和自己所教最后一届学生们的合影,冯志远随妹妹回到了故乡长春。到家后,冯志远请妹妹帮他做一件事:“给我找几个学生来,我还想义务给孩子们辅导。”

2003年,冯宝珍患病住院,只好暂时将冯志远送入敬老院。去年7月,冯志远左侧股骨头摔折,住院70余天,紧接着11月又再次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住院期间,一听到有学生来看他,或收到学生问候的信件,他干枯消瘦的脸庞,就变得神采焕发。

2005年11月,上海市男子中学校庆,几位曾经受教于冯志远的学生得知老师近况,寄来1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其中一位已经68岁的何姓学生说,是冯老师第一次让他们知道了普希金,知道了俄国文学,成为了他们的文学启蒙人。希望老师早日康复,有一个康乐的晚年。

冯志远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北大教授。谈及自己的一生,病榻上的冯志远用微弱的声音说:“最快乐的,是教学。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还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2006年年初,冯志远当选为“2005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
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回答(2):

关爱我的王老师
想起王老师,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

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因妈妈不在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正在焦急的时候,王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亲切地说:“跟老师回家吧!

”看我还在那里犹豫不决,王老师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手往她家走去,我感到她的手是那么的温暖。

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让我吃,我看着王老师那温和的目光,一点都不拘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吃饱了,王老师好像知道我想睡觉一样,对我说:“你去睡一会。”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睡得可香可香了。王老师轻轻地叫了一声我就醒了。我很奇怪在家里妈妈要喊五六遍才醒来,怎么王老师叫一声我就起来了?

王老师带着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着王老师那和蔼的目光,心想:她在上课时的目光很严厉,现在怎么变得那么温柔啊!

我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爱。她的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取得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的妈妈近来正在给一个高三的姐姐补习英语,效果虽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也是颇有成效。看着妈妈每周来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对妈妈说:“ 您为什么不收点儿学费呢?”听了我的话,妈妈严肃地对我说:“别人求我办事,说明别人对我的信认,我应该尽我所能。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钱,应该多一些互相的关爱。只有你多关心、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和帮助。”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感羞愧。同时也由衷地敬佩妈妈。

妈妈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老了,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给他们点关心,多点爱护,让他们老有所乐吗?!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华强北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长得蛮漂亮的,还穿着旧校服,但她没有胳膊,靠双脚写字来乞讨,她面前摆着墨、纸还有一个装钱的小红桶,脚趾间夹着一支毛笔,沾了沾墨水,开始写字,她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鸡年快乐。字还很不错哦!我觉得她好可怜啊!我毫不犹豫地就走过去在那个小红桶里投了五元钱,随后路过的人都纷纷献出了爱心,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抱着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一点爱心,这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爱心。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
在此我真诚呼唤全世界的朋友们,关爱别人,关爱自己!让自己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
关爱,关爱,爱在身边,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