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郑板桥的评价

快!!!!
2025-04-08 23:22:1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人们历年对板桥书体评价很高。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说:“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近人邓拓说:“它不止流行于当时,二百年来都一直很流行,历久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康、杨虽看不惯板桥体的“怪”,但毕竟看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革新,诚如郑燮自己所说:“蹊径一新,卓然名家。”
同画论一样,郑燮书论亦不乏灼见。从蔡邕、锺繇、王羲之到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郑燮都作过评论。清代前期的书坛重帖学而轻碑学,统治者提倡乌、光、方的馆阁体,束缚了书家的艺术个性。郑燮溯源开流,博采众美,推重汉碑,大胆革新,使书坛出现新的生机。
郑燮在文学艺术上领域里的建树,不仅表现在诗文、书法、绘画的创作及理论上,还表现在他对这三者的结合上。这种结合又表现在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方面,郑燮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将“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用焦笔挥毫,使兰枝、竹叶酷似草书中的竖长撇法,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巧融为一体。又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形象中悟出书法意象,竖横撇点常似竹枝、兰叶,使书法作品亦具有画作美感。诚如清人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郑燮诗中充满画意,如《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之一:“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寥寥数笔,刻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交织、生机勃勃的水乡风光图。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莲花,白色的鱼鳞,褐色的水鸭,色彩配备得如此巧妙,不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画中也有诗。我们观赏郑燮笔下顶天立地的柱石、傲然迎风的兰竹,仿佛听到一曲《正气歌》。
宏观方面,郑燮常将诗、书、画加上印章统一在一幅纸上。如他70岁时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这位老人颠沛了一辈子,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如果这诗不是题在兰竹石图上,而是题在山水、仕女图上,就必须很不相称。如果不用“六分半书”,而用颜、柳之体或金农“漆书”,虽画再好,字再佳,亦必很不协调。在郑燮笔下,诗情、画意、书法、印章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郑燮多方面艺术成就的核心是一个“怪”字。所谓怪,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对传统的反叛,用郑板桥写给韩镐的一副对联来表述就是“领异标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学艺术上的怪,又通在政治思想上的怪;政治思想上的怪,则表现在对封建正统的抗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郑燮早年游北京就喜欢放言高论,品评人物,被人称为“狂”。他认为臧获、婢妾、舆台、皂隶等底层人民也都是黄帝尧舜的子孙,应与富贵人家一律平等。他大声疾呼:“王候将相岂有种乎!”被统治者奉为政治思想正宗的程朱理学,郑燮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是用不着”。在山东为官时,公开揭露官场黑暗,灾荒之年开仓放赈,终因与当道不合,以莫须有的罪名罢了官。他晚年画了一块苍石,题诗道:“老骨苍寒起厚坤,巍然直似泰山尊。千秋纵有秦皇帝,不敢鞭他下海门。”充分表现了他同封建正统观念斗争到底、绝不动摇的气概。
郑燮的民本思想同前人比起来,又进了一步。他说:“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又说:“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此论未免过于贬低知识分子,但如此看重农民、工人、商人的社会作用,却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燮反抗传统,极力主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发展。他曾借笼中养鸟、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等事大发议论,批评“屈物之性以适吾性”的做法,提出“万物之性人为贵”。他的泼墨写意兰竹石画都把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情绪作为主题。书法本来更是很难变化创新的,但到郑燮手中,六书也几乎冲垮。诗文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不为古所累,气与意相辅”。在这里,已迸发出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火花。郑燮作为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同时,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位。

回答(2):

我兴化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所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祖籍苏州,1736年进士。在郑板桥做官前后,他都是居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后人世称“三绝”。他也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著作有《板桥全集》。那么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

其实,从经历来看,郑板桥的童年算是坎坷的了。本来父亲给他取名燮,字克柔,是希望他一生和和顺顺。结果不料郑板桥三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还好有一位爱他的后母,但对他最好的却是他的乳母费氏,就是这一份伟大的母爱对他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在人物性格上,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呢?在很多历史资料中说板桥是一位怪人,不仅因为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还因为他的画画的怪、文章写的怪、性情怪、行为怪。在他的“怪”中,含有几分幽默,又有几分真诚,同时板桥又颇有骂名。其实板桥为官时,深受百姓爱戴,因为他心系百姓,一身清廉,两袖清风。在早期时,板桥喜欢放言高论,品评人物,很多人认为他“狂傲”,但其实他是一个清廉洒脱,不媚权贵的人。也许是因为他的怪,他的一身正气,难免会有骂名。和许多文人一样,板桥随性而为,不拘小节,洒脱正直又坦率。

郑板桥的品质

郑板桥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有着高洁的品质,在后世一直为人们所敬仰。那么郑板桥的品质有哪些呢?

郑板桥的品质有很多,很多都值得后人学习,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说说郑板桥的品质。

首先郑板桥有着乐善好施,无畏强权的品质。据说郑板桥曾经在当县令的时候,正好遇到闹饥荒,我们也都知道,在古代对于这样的天灾,官府是很少会管的,只能靠老百姓自己撑过去。而在当时,也确实如此朝廷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反映,但是郑板桥看着黎明百姓的悲惨生活实在是不忍心,于是私自做主,打开粮仓救助灾民。后来因为此事他被罢免了官职。

其次就是郑板桥刚直不阿的品质。据说在当初他任职县令之初,有一位高官为了能够有好的业绩,而谎报从民间调查得来的情况,郑板桥知道真实的情况,立即就反映了上去,他及时的反映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却也因此使得他在后来的官场生活中处处受到排挤。



再次就是有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美好品质。可以说郑板桥的一生他都没有放弃过对于天下百姓的关心,但心系百姓,就算是在他被罢官之后,只能够依靠卖画来维持生活的时候他也是竭尽所能的来帮助穷困百姓。

最后就是他有着谦虚的品质。可以说郑板桥虽然有着极好的才华,但是对于他的才华他去不卖弄,甚至是谦虚好学。当然,郑板桥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也还有着其他的品质,如他能够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等,不过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郑板桥名言

郑板桥,清朝有名的画家,文学家兼诗人,有着坎坷的经历。在他的一生之中有着很多的闻名后世的作品,其中不乏有着很多的名言佳句,以下几个是较为出名的。“难得糊涂”,凡是知道郑板桥的人都会知道,这是郑板桥名言之一,郑板桥曾经先后在朝廷的两个地方当过知县,对于官场中的黑暗有着很深的体会,可是他自己却是不会同流合污的,可是想也知道,再官官相护的官场之中,想要独善其身是很难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对于那些黑暗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又无能为力,因此就想装糊涂,但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又怎么能够装糊涂,因此他就发出来“难得糊涂”这样的感叹。一句话代表了郑板桥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心酸。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知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郑板桥题在他的传世画作《竹石图》上的,这几句话,通过写竹子那种顽强不屈,不畏环境艰难,坚强生长的精神来鼓励人们学习竹子的这种精神。这首诗对于后世之人有着很高的励志作用。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郑板桥名言通过屋舍不用大,花不在多来体现出郑板桥淡泊名利,是富贵如浮云的高洁品质。

郑板桥名言还有着很多,有励志的,也有描写友情和其他的,从这些名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谈泊名利,心怀天下,对友情至真,对亲情至善的人。因此,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流传后世。

回答(3):

我是台湾人对板桥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