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2024-11-22 06:20: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9年4月20日,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2019年5月17日23 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扩展资料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中国,不仅是军事用途中,需要强大的导航系统,即使是在民用上,同样也不会例外。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的渔民而言,导航系统更是意义非凡。“北斗”系统的全面发展与普及,将为中国带来更加强大的民用导航体系。

在经济社会中,不仅是在渔业中需要使用到导航系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导航系统的时候,也并不算少。从目前的一些相关资料上来看,中国导航系统的需求异常强大。“北斗”系统全面普及之后,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回答(2):

随着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斗系统从研制之初,就按“三步走”的战略发展,先后建成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截至2019年,北斗三号已经成功发射了20颗卫星,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扩展资料:

2020年,北斗3号的组网建设任务就将完成,届时,有着中国芯的北斗系统就可以全天时全天候为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回答(3):

  中国开展卫星导航与定位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 1983年,一个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被提出。随后,陈芳允院士(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正式提出了研制双星“快速导航系统”(RDSS),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了该项目上马,并正式命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2000年发射了第一颗导航试验卫星,2003年又发射了两颗导航试验卫星,至此第一代卫星定位导航试验系统在地球同步轨道组网成功。

  技术特点

  与GPS不同,“北斗”系统使用的是与GEOSTAR(即1982年7月由美国三位科学家提出并于12月定名的Geostar系统,这是一种由两颗卫星构成的主动式卫星定位系统,最后由于GPS的迅速发展导致该研究在1991年9月面临撤资流产的命运)的定位系统类似的技术。“北斗”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3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1个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而GPS则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网,覆盖全球且不需要地面基站辅助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在定位精度和通讯方面。GPS的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几米之内,“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在经过校准的情况下能达到20米左右,如果不校准则精度只有100米左右。

  此外,和GPS不同的是,“北斗”系统还可以提供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北斗”系统主要用于运输业。例如,通过使用该系统运输公司就可以获知本公司的所有车辆在国内的具体位置,以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它们的行驶轨迹。该系统还可以监视车辆状态和用于车辆防盗。该系统还提供一种功能,向用户通报正在发生的事故和犯罪状况。在“北斗”系统信号较弱的地区,用户可以辅助使用GPS信号。

  应用领域

  中国发展“北斗”系统有军民两种用途。与美国相类似,该系统的核心是用于军事目的,但是也可以为民用和商业领域提供多种服务。中国的主要考虑是,一旦爆发冲突,美国很可能关闭GPS系统或者加大民用码的误差。因此,中国认为保护国家利益需要发展不受制于外国的独立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中国希望“北斗”系统无论在技术还是应用上,最终都能与GPS相抗衡。

  卫星定位导航功能在军用和民用上都具有重要用途。美国利用GPS的导航与定位功能所具备的精确制导能力被证明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有可能与台湾发生的冲突中,精确制导能力更为重要,中国希望通过此种能力减少附带损伤。解放军还可以通过“北斗”系统的双向通信功能随时与己方部队联络并监控他们所处的位置。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还可以运用到解放军的对潜通讯上,潜艇可不再需要上浮即可接收卫星信号。解放军海军的下一代弹道导弹潜艇可通过使用“北斗”系统获得更准确的目标定位信息,增强潜射导弹的精确制导能力。事实上,世界上第一代导航与定位系统——美国海军的“子午仪”系统,其最初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精确制导能力。中国的研究人员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

  GPS不断扩大的市场占有率也刺激了中国在商业领域使用“北斗”系统的兴趣。根据评估,到2008年整个GPS的市场前景将达到220亿美元。除了运输业和个人移动通讯领域的运用,一些大型企业还需要GPS为它们提供精确的授时服务。

  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被提出。随后,陈芳允院士(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正式提出了研制双星“快速导航系统”(RDSS),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了该项目上马,并正式命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2000年发射了第一颗导航试验卫星,2003年又发射了两颗导航试验卫星,至此第一代卫星定位导航试验系统在地球同步轨道组网成功。

  技术特点

  与GPS不同,“北斗”系统使用的是与GEOSTAR(即1982年7月由美国三位科学家提出并于12月定名的Geostar系统,这是一种由两颗卫星构成的主动式卫星定位系统,最后由于GPS的迅速发展导致该研究在1991年9月面临撤资流产的命运)的定位系统类似的技术。“北斗”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3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1个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而GPS则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网,覆盖全球且不需要地面基站辅助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在定位精度和通讯方面。GPS的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几米之内,“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在经过校准的情况下能达到20米左右,如果不校准则精度只有100米左右。

  此外,和GPS不同的是,“北斗”系统还可以提供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北斗”系统主要用于运输业。例如,通过使用该系统运输公司就可以获知本公司的所有车辆在国内的具体位置,以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它们的行驶轨迹。该系统还可以监视车辆状态和用于车辆防盗。该系统还提供一种功能,向用户通报正在发生的事故和犯罪状况。在“北斗”系统信号较弱的地区,用户可以辅助使用GPS信号。

回答(4):

回答(5):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9年4月20日,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2019年5月17日23 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扩展资料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中国,不仅是军事用途中,需要强大的导航系统,即使是在民用上,同样也不会例外。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的渔民而言,导航系统更是意义非凡。“北斗”系统的全面发展与普及,将为中国带来更加强大的民用导航体系。

在经济社会中,不仅是在渔业中需要使用到导航系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导航系统的时候,也并不算少。从目前的一些相关资料上来看,中国导航系统的需求异常强大。“北斗”系统全面普及之后,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0 1

May513514009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9-09-21

随着导航定位产业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斗系统从研制之初,就按“三步走”的战略发展,先后建成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截至2019年,北斗三号已经成功发射了20颗卫星,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扩展资料:

2020年,北斗3号的组网建设任务就将完成,届时,有着中国芯的北斗系统就可以全天时全天候为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0 2

dahang091328
LV.4 推荐于 2017-11-26

中国开展卫星导航与定位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 1983年,一个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被提出。随后,陈芳允院士(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正式提出了研制双星“快速导航系统”(RDSS),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了该项目上马,并正式命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2000年发射了第一颗导航试验卫星,2003年又发射了两颗导航试验卫星,至此第一代卫星定位导航试验系统在地球同步轨道组网成功。
技术特点
与GPS不同,“北斗”系统使用的是与GEOSTAR(即1982年7月由美国三位科学家提出并于12月定名的Geostar系统,这是一种由两颗卫星构成的主动式卫星定位系统,最后由于GPS的迅速发展导致该研究在1991年9月面临撤资流产的命运)的定位系统类似的技术。“北斗”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3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1个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而GPS则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网,覆盖全球且不需要地面基站辅助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在定位精度和通讯方面。GPS的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几米之内,“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在经过校准的情况下能达到20米左右,如果不校准则精度只有100米左右。
此外,和GPS不同的是,“北斗”系统还可以提供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北斗”系统主要用于运输业。例如,通过使用该系统运输公司就可以获知本公司的所有车辆在国内的具体位置,以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它们的行驶轨迹。该系统还可以监视车辆状态和用于车辆防盗。该系统还提供一种功能,向用户通报正在发生的事故和犯罪状况。在“北斗”系统信号较弱的地区,用户可以辅助使用GPS信号。
应用领域
中国发展“北斗”系统有军民两种用途。与美国相类似,该系统的核心是用于军事目的,但是也可以为民用和商业领域提供多种服务。中国的主要考虑是,一旦爆发冲突,美国很可能关闭GPS系统或者加大民用码的误差。因此,中国认为保护国家利益需要发展不受制于外国的独立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中国希望“北斗”系统无论在技术还是应用上,最终都能与GPS相抗衡。
卫星定位导航功能在军用和民用上都具有重要用途。美国利用GPS的导航与定位功能所具备的精确制导能力被证明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有可能与台湾发生的冲突中,精确制导能力更为重要,中国希望通过此种能力减少附带损伤。解放军还可以通过“北斗”系统的双向通信功能随时与己方部队联络并监控他们所处的位置。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还可以运用到解放军的对潜通讯上,潜艇可不再需要上浮即可接收卫星信号。解放军海军的下一代弹道导弹潜艇可通过使用“北斗”系统获得更准确的目标定位信息,增强潜射导弹的精确制导能力。事实上,世界上第一代导航与定位系统——美国海军的“子午仪”系统,其最初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精确制导能力。中国的研究人员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
GPS不断扩大的市场占有率也刺激了中国在商业领域使用“北斗”系统的兴趣。根据评估,到2008年整个GPS的市场前景将达到220亿美元。除了运输业和个人移动通讯领域的运用,一些大型企业还需要GPS为它们提供精确的授时服务。
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被提出。随后,陈芳允院士(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正式提出了研制双星“快速导航系统”(RDSS),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了该项目上马,并正式命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2000年发射了第一颗导航试验卫星,2003年又发射了两颗导航试验卫星,至此第一代卫星定位导航试验系统在地球同步轨道组网成功。
技术特点
与GPS不同,“北斗”系统使用的是与GEOSTAR(即1982年7月由美国三位科学家提出并于12月定名的Geostar系统,这是一种由两颗卫星构成的主动式卫星定位系统,最后由于GPS的迅速发展导致该研究在1991年9月面临撤资流产的命运)的定位系统类似的技术。“北斗”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3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1个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而GPS则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网,覆盖全球且不需要地面基站辅助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在定位精度和通讯方面。GPS的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几米之内,“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在经过校准的情况下能达到20米左右,如果不校准则精度只有100米左右。
此外,和GPS不同的是,“北斗”系统还可以提供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北斗”系统主要用于运输业。例如,通过使用该系统运输公司就可以获知本公司的所有车辆在国内的具体位置,以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它们的行驶轨迹。该系统还可以监视车辆状态和用于车辆防盗。该系统还提供一种功能,向用户通报正在发生的事故和犯罪状况。在“北斗”系统信号较弱的地区,用户可以辅助使用GPS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