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刀和铝轮如果重量1样,爬坡哪一个给力?

2025-04-13 16:15: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显不1样的1,即便是轮组重量1样,圈重也不1定1样。花鼓和辐条重量影响不大,圈的重量和胎的重量影响很明显2,即便圈重1样了,踩踏感觉也明显有区分的。假设是1直坐姿爬山,那区分不明显。如果是摇车较多,那区分就比较大了。框高会带来明显的沉重感和滞后感,和风阻和质量散布无关。3,实际框高要算辐条的焦点位置。像是mavic碳刀,辐条拉在小铝圈/碳圈上,然后包碳壳的做法,结果就是摇车也很轻盈。不过直接致使刚性也就那样了~~重量也小悲剧。固然嘛~~要是框极度轻,也能改良这个缺点的。比如框重只有200多g的LW、RZR、MCC之类。但是整体感觉还是跟用纯洁的低框爬山轮有些区分。个人觉得50mm的碳刀,爬起山来的感觉都和R561差不多了~~

回答(2):

以下是引用在2012⑷⑸ 17:22:00的发言:明显不1样的 1,即便是轮组重量1样,圈重也不1定1样。花鼓和辐条重量影响不大,圈的重量和胎的重量影响很明显2,即便圈重1样了,踩踏感觉也明显有区分的。假设是1直坐姿爬山,那区分不明显。如果是摇车较多,那区分就比较大了。框高会带来明显的沉重感和滞后感,和风阻和质量散布无关。3,实际框高要算辐条的焦点位置。像是mavic碳刀,辐条拉在小铝圈/碳圈上,然后包碳壳的做法,结果就是摇车也很轻盈。不过直接致使刚性也就那样了~~重量也小悲剧。固然嘛~~要是框极度轻,也能改良这个缺点的。比如框重只有200多g的LW、RZR、MCC之类。但是整体感觉还是跟用纯洁的低框爬山轮有些区分。个人觉得50mm的碳刀,爬起山来的感觉都和R561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太专业了 查看原帖>>

回答(3):

以下是引用在2012⑷⑸ 17:22:00的发言:明显不1样的1,即便是轮组重量1样,圈重也不1定1样。花鼓和辐条重量影响不大,圈的重量和胎的重量影响很明显2,即便圈重1样了,踩踏感觉也明显有区分的。假设是1直坐姿爬山,那区分不明显。如果是摇车较多,那区分就比较大了。框高会带来明显的沉重感和滞后感,和风阻和质量散布无关。3,实际框高要算辐条的焦点位置。像是mavic碳刀,辐条拉在小铝圈/碳圈上,然后包碳壳的做法,结果就是摇车也很轻盈。不过直接致使刚性也就那样了~~重量也小悲剧。固然嘛~~要是框极度轻,也能改良这个缺点的。比如框重只有200多g的LW、RZR、MCC之类。但是整体感觉还是跟用纯洁的低框爬山轮有些区分。个人觉得50mm的碳刀,爬起山来的感觉都和R561差不多了~~来顶自编帝。 查看原帖>>

回答(4):

明显不1样的1,即便是轮组重量1样,圈重也不1定1样。花鼓和辐条重量影响不大,圈的重量和胎的重量影响很明显2,即便圈重1样了,踩踏感觉也明显有区分的。假设是1直坐姿爬山,那区分不明显。如果是摇车较多,那区分就比较大了。框高会带来明显的沉重感和滞后感,和风阻和质量散布无关。3,实际框高要算辐条的焦点位置。像是mavic碳刀,辐条拉在小铝圈/碳圈上,然后包碳壳的做法,结果就是摇车也很轻盈。不过直接致使刚性也就那样了~~重量也小悲剧。固然嘛~~要是框极度轻,也能改良这个缺点的。比如框重只有200多g的LW、RZR、MCC之类。但是整体感觉还是跟用纯洁的低框爬山轮有些区分。个人觉得50mm的碳刀,爬起山来的感觉都和R561差不多了~~ 查看原帖>>

回答(5):

重量1样的话爬坡1样省力。碳刀风阻更小,但是由于爬坡速度不快所以风阻的优势很小。纯爬坡的话能上碳刀的肯定有钱上碳轮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