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态度的功能和作用

是心理学方面的
2025-04-15 16:53: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人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为了观察分析和研究的便利,社会心理学家对它们作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其中有两种分类法较受到注意。

一是就态度表现形式分类,即以何种心理成分占优势来分。如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

1.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由一次情感反应(如欢快、恐惧、痛苦等)的经验构成对某些客体的态度,当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出现同样的体验。有时人在遇到某些物品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好感或反感,大多属于这一类态度。

2.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当人们依据他人的介绍或书本知识而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其中有明显的分析、联想、类比与评判,而无强烈的情感伴随。如我们在候选人间接介绍时对他所产生的看法与抉择。

3.动作定向的态度——由于某种需要的激活而产生对有关客体接近或迥避的反应,其中认知成分很不明显。

4.知情意均衡的态度——这里既有认知与思考、伴有强烈的情感,还有行动意向,三者交融在一起或交替出现。如我们对祖国的态度。

5.自我防卫的态度-由于情势不明、内心冲突或出于防卫的动机而产生某种疑惑、拘谨或暖昧不定的态度。

二是就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由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他曾要求大学生对战争、上帝的存在、爱国、罪犯处理、死刑、新闻检查、进化、节育,法律、共产主义十种现象发表看法,结果发现其中某些态度之间存有高相关。如相信上帝存在者,会反对进化论与节育;而承认进化论者则否认上帝的存在,不认为节育是犯罪。于是他将对进化、上帝的存在和节育的相关态度,称作宗教主义的态度束。又如主张罪犯应从轻处理者大都反对死刑与战争,反之亦然。于是他将对罪犯处理、死刑和战争的相关态度,称作人道主义的态度束。同样,还发现主张爱国者(即爱资本主义国家者),大多赞同新闻检查、维护法律和反共,反之亦然。于是他将对爱国、新闻检查,维护法律、共产主义的关联态度称作国家主义(nationalism)的态度束。这种分类决不止上述三束,它是分析不完的。它作为一种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态度间的关系及分层结构,以及从某人的一种态度推知他必有其它态度,则是有意义的。

态度的功能

人为什么要形成或保持某些态度,这是一个态度功能(function)的问题。卡茨(D.Katz,1960)和

奥斯卡姆普等认为,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

1.适应功能。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我们是社会

性的生物,一些人和群体对我们都是很重要的,适当的态度将使我们从重要的人物(双亲、老师、雇主

及朋友等)或群体那里获得认同、赞同、奖赏或与其打成一片。对不同的人应学会有不同的态度。许多

大学生发现,如果他们以对父母的态度去跟朋友打交道往往就不适应,反之亦然。所以习得的态度是为

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人们常说:"怀有偏见的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态度有时也反映出一个人未澄清

的人格问题,如不明说的侵犯和生怕丧失身份等。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时用来

保护他们自己。比如一个知识分子看到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物质享受,为了恢复被损伤的

自尊,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3.价值表现(value express)功能。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

念。比如你参与某种群众性运动的行列,手持某一政治人物的标语牌,这标明你赞同这一运动主题,并

拥有这方面的价值观,以及与某些人物认同的自我概念。

4.认识或理解(knowledge)功能。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照框架(frame of

reference),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比如在政治争论中你的态度常常是为评价政治候选人提供一种参

照框架。假如这些候选人支持争论朝你所持肯定态度的方向进行,你就会比他们反对这种争论似乎做出

更为偏袒的反应。

上述四种功能的前两种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的,它们能帮助我们调整或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使我们将受

到奖赏而不是受到惩罚。后两种功能是和追求自我实现相联的高层次需要有关。因为我们要从表达的价

值观,即表达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中获得满足;此外,我们有了解周围世界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地位

的需要。

态度的作用

态度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种作用,现仅举几种。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这里有不少实验证明了这个现象。哈斯托夫和坎特里尔将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队足球赛录像分别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多两倍,而达得毛斯大学生则相反,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犯规而末受罚的次数。显然,这是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兰伯持(1960)等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quot;。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未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差别。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了解学习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因此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这似乎是一种常识。当然,学习态度端正,也不一定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其它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智力,策略等。这里不妨介绍一下,态度在学习中的过滤作用,即学习者对某些事件所持的社会态度,也常影响着他对有关事件的论述材料内容有筛选地去掌握并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琼斯(E.E.Jones,1956)等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者选择对"白人与黑人分校学习"有不同态度的大学生作被试,第一组为反对分校者(即反对歧视黑人者),第二组为赞成分校者(即有种族歧视者)。然后让两组被试个别地朗读11篇主题为"反对黑人与白人分校学习"的文章,读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将读过的文章内容、尽量完整的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所记忆的材料数量(即成绩)远优于第二组。这也就是说与读者社会态度相吻合的材料,易被吸收、同化和贮存、提取;而与读者的社会态度(包括信念、价值观)相反的材料,则往往被忽视或曲解。显然,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起看过滤器的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一般说,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喜爱并有良好的态度,就会努力去工作,产生高效率。但事实比这种设想更复杂。布雷菲尔德和克罗克特曾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对工作的态度(满意不满意)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如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有的效率高,有的则一般或不高,这是因为后者受工人群体内部隐存的社会标准("不过高也不太低"的生产指标所制约,他们不愿离群,故有意降低效率以求与大家一致。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满意而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则会有更高的效率,这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