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墓在哪?

2024-11-23 04:49: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在邙山古墓群里面,相关资料可以参考“探访邙山古墓群”系列
远远望去,邙山上层层叠叠、巍巍壮观的陵墓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
邙山陵墓群年代久远,数量众多,规模壮观,不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吗?
这些陵墓的下面有什么?都是谁埋葬在这里?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记者前往采访,但结果却喜忧参半……
邙山陵墓知多少
乘车从郑州前往洛阳,将到洛阳的时候,高速路两旁星罗棋布的大土堆特别引人注目。第一次见到这些大土堆的时候,我很困惑:这是什么?农村常见的砖窑?不像!比砖窑大多了,又长满了青草,大多是圆锥形或覆斗形,怎么看也不像砖窑。可农田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土堆?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大土堆是古墓的封土堆,是邙山南麓举世闻名的陵墓群。这些高大壮观、古老神秘的陵墓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五代的几十位帝王和数百位皇族、大臣,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兀立了上千年的时光。据说20世纪初的时候,这样的封土堆有900多座,如今也还有300多座,最大者直径100多米,高50余米。这里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陵墓的下面有什么?都是谁埋葬在这里?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记者决定采写这篇文章。
在此后的多次邙山之行中,层层叠叠、巍巍壮观的陵墓群越来越让我感到神秘和不平凡。“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诗人薛 的这首《北邙行》,真实反映了邙山古墓的历史状况。随着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墓冢不复存在。经历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仍能兀立于邙山之上的,都是工程量极大的大墓冢。
孙顺通先生在他的《家住孟津河》一书中,把这些陵墓群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陵墓年代久远,数量众多,规模壮观,可以说是中国的金字塔群。对这些陵墓了解越多,越觉得孙顺通先生的话有道理。
这些陵墓不但有雄伟壮观的封土堆,更有神秘莫测的地宫。已发掘墓葬的地宫形制巨大,一般用一块块巨大的方石和条石垒砌,顶用砖券。一座墓中所用石料往往多达数百立方米。
在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该陵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的陵墓中时代最早的帝王陵。记者在洛阳市邙山乡冢头村看到,景陵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圆形陵墓,直径110米,高20多米,看着像一座小山。50米长的斜坡式墓道宽宽敞敞,墓道的尽头,是两人高的巨大石门。石门之后的墓室有四五十平方米大小,圆锥形墓顶高达10多米,内壁涂成庄严而神秘的黑色。
据介绍,考古人员第一次进入墓室的时候,是从石门爬过来的,因为当时墓室中的淤土深达两米多。淤土清理完毕后,墓室中基本空空如也。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盗洞边发现有羊骨,推测是盗墓者出去后没填塞盗洞,在陵上吃草的羊失足坠了下来。专家用墓室中残存的碎片,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
尽管体积巨大,但邙山上的这些陵墓被盗现象普遍严重。“无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朝代更替之后,这些显眼的墓葬便成为盗墓者的目标。邙山陵墓群的第一次浩劫是在东汉末年。董卓焚毁洛阳西窜时,派吕布大肆发掘皇帝及贵族陵墓,疯狂掠夺其中的珍宝。后来孙坚打进洛阳,赶走吕布,才“平塞诸陵”。
除了这样官方的公开挖掘外,更多的是盗掘。盗墓者为了掩人耳目,一般在大墓旁盖房子作为掩护,从房子中挖掘地穴入墓。从外面看起来,没人知道是在盗墓,但陵墓已被盗空了。在上世纪初洛阳兴起的盗墓风中,这些高大的陵墓同样是首当其冲的目标,很多陵墓中的石头都被盗掘一空。据考古专家黄明兰介绍,这些古墓中的黄肠石,很多被用来铺路、建房。明代东厂大太监黄锦家在白马寺附近,他筹资修缮白马寺时,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黄肠石。现在白马寺的大门和接引殿的门道,都是用黄肠石修建的。如今邙山一带的村子中,还可以见到这种从墓中盗挖出来的黄肠石。
如今这些陵墓从外表看仍高大巍峨,但地宫中可能已经全部被盗挖一空了。黄明兰说,在修筑焦枝铁路时,他曾在邙山上住了半年,主持发掘了六座大墓冢,但“别说文物,石头和砖都没有了”。

墓中名人知多少
邙山上的陵墓群历经千年保存了下来,但这些陵墓都是谁的,却难倒了众多的研究者。黄明兰先生告诉记者,能确定墓主的墓实在太少了。关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墓碑又往往散失难以寻觅。在频繁的战乱中,墓主的后代往往流散各地。所以唐代的时候,已是“松柏半无主”了,金代的元好问更是感叹“万冢无人识”。现在要确定每座墓主人的身份,自然更是困难。
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搞了一次“立碑运动”,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竖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龚松林急于求成,根本没下足考证工夫,结果常常张冠李戴,闹出不少笑话。经他这一捣乱,邙山古墓更是乱上加乱,再也弄不清楚了。
唐代名臣徐茂公远征朝鲜半岛时,将百济国的扶余王带回洛阳,据史书记载,扶余王后来葬在洛阳邙山。前几年,有韩国人来洛阳寻找扶余王的墓葬。经人介绍,韩国人找到了最了解邙山古墓的黄明兰。但黄明兰只能说出扶余王墓的大致方位,没法在遍地的陵墓中确定到底哪座墓属于这位客死异乡的国王。黄明兰带着韩国人在邙山寻找了一天,也没什么收获。失望的韩国人只好在邙山上挖了几棵青草带走,聊以寄托哀思。
黄明兰说,韩国人韧劲足,不甘心,后来又来了几次,许下重奖,并表示谁要找到扶余王墓,将邀请他到韩国旅游。虽然悬赏很有诱惑力,但也没人敢答应下来,因为要在满山的古墓中寻找扶余王墓,无异于大海捞针,实在是件出力难讨好的事情。
尽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证,还是有些墓葬能确定主人的身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黄明兰走遍邙山收集资料,花了十多年工夫,写出数篇论文,基本确定了推行汉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项就是鲜卑人以洛阳为家,死后也要葬在洛阳,而第一个身体力行者就是他本人。公元499年,病死在征战途中的孝文帝被葬在邙山。北魏宣武帝的景陵,与其父孝文帝之长陵遥遥相望。依首阳山而筑的曹丕等人的墓葬也基本可以确定大致方位。
孟津平乐镇一带,有一字排开的三座大墓,当地人称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这应该是几位东汉皇帝的陵墓。晋代诗人张载《七哀诗》中说:“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写的应该就是这几座墓。
有趣的是,在这几座汉代皇帝陵东南几里地,有刘备儿子刘禅的墓。蜀国灭亡后,投降的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一次刘禅和司马昭一起饮酒,席间演奏蜀国音乐时,蜀国大臣无不动情伤怀,个个热泪盈眶,只有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刘禅死后葬在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从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刘禅的“乐不思蜀”,历史似乎完成了一个循环。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墓冢。后来农民浇地造成墓室坍塌,今已夷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个亡国之君,是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李煜。史书记载,亡国后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开封,“以王礼葬洛阳北邙山”。他的墓冢,大概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周寨村一带。
在邙山上千古长眠的还有苏秦。这位东周洛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几乎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他成功地游说六国联合抗秦,曾佩六国相印,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达15年。今洛阳老城东20公里,在汉魏故城东南的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
这里长眠的还有吕不韦、樊哙、狄仁杰、唐僧等青史留名的人物。唐僧墓位于偃师缑氏镇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生机盎然。

回答(2):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