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真水无香”是什么意思?

2024-11-27 14:37:5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大象无形 真水无香”:“象”的本原意义是“道”或“道理”。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真正的清纯的水没有香味。它揭示出社会,自然,人生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回答(2):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 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真水无香,意思和大象无形基本上一样的。

那些真正大智大慧、超出尘俗的人,却如同纯净的水,是没有香气的,更不会远近飘扬,

回答(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稀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既然“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够知“道”呢?老子本“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议人们以自然中的事例来理解这种隐藏无名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量地描述自然(包括“社会”)中的“事例”来道破天机,比如为了澄清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的道理,老子描述了“车毂”、“容器”、“房子”等自然“事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老子说有了车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时,老子所描述的这些“事例”皆有助于人们对于“无形”、“无名”之道的领会。无形之“象”(或“道”)无法直接道说,“象”与“道”就有通过“某事某物像什么”(事例)的方式来获得显现。虽“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却可以经由“事例”领悟“道”之存在。

回答(4):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都强调事物是辩证发展的,看问题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
任何对美好事物的追慕都必须以物为本,而此处之物如能返璞归真于自然,那么这种美就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而不乏美好与理性。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真水,即自然界中最真最纯的水,这应该是一种无论与何种物质相合都会被污染的液体,其实所谓真,即是指它没有任何的外在物性,也就无任何饰物赘品,无任何可以用人类的观感去总结并表达的特性……人类唯一可以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心靠近它,等待它,理解它,感受它。真水之无性之性令人着迷万分,后缀无香以示其真。香乃人类各种感观可以触及并感知的一种高级的感观体验,为一个感知接口。
真水无香一次表达以真纯为文风、以自然为作风,表现爱美之心、求真之心,弃杂之心、思纯之心、滤己之心。

恼人的是很多人见真水无香即望文生义,与香水无端相连,使如此纯真之词顿生俗意,且不可奈。

“真水无香”代表的一种境界,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中国人的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

真水无香,应当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杜绝一切尔虞我诈,甘食粗粝,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探求天道。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关于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真水无香 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

一说出《茶录*品泉 》—[明] 张源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本意是表水,真水不在于显示自身价值,而能助茶发挥到极致,比绿叶红花之喻具有更高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

道德经中,经常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圣人的人格。“圣人”具谦退不争的品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老子又在《天长地久》章中,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与利己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以此来说服人都来利他,都来持守谦退无私的精神。[引自道德经释义]

任何对美好事物的追慕都必须以物为本,而此处之物如能返璞归真于自然,那么这种美就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而不乏美好与理性。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真水,即自然界中最真最纯的水,这应该是一种无论与何种物质相合都会被污染的液体,其实所谓真,即是指它没有任何的外在物性,也就无任何饰物赘品,无任何可以用人类的观感去总结并表达的特性……人类唯一可以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心靠近它,等待它,理解它,感受它。真水之无性之性令人着迷万分,后缀无香以示其真。香乃人类各种感观可以触及并感知的一种高级的感观体验,为一个感知接口。
真水无香一次表达以真纯为文风、以自然为作风,表现爱美之心、求真之心,弃杂之心、思纯之心、滤己之心。

恼人的是很多人见真水无香即望文生义,与香水无端相连,使如此纯真之词顿生俗意,且不可奈。

“真水无香”代表的一种境界,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中国人的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

真水无香,应当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杜绝一切尔虞我诈,甘食粗粝,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探求天道。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关于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真水无香 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

一说出《茶录*品泉 》—[明] 张源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本意是表水,真水不在于显示自身价值,而能助茶发挥到极致,比绿叶红花之喻具有更高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

道德经中,经常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圣人的人格。“圣人”具谦退不争的品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老子又在《天长地久》章中,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与利己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以此来说服人都来利他,都来持守谦退无私的精神。[引自道德经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