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中国的东南沿海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省份。在当今的社会当中,它们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于中原的文化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古代,福建在中原地区人们的心中是一个蛮荒之地。因为进入福建需要搭船驶入,并且福建的平原地区比较少,山丘比较多,农业价值效益不高。所以因为福建的交通不方便、生产价值不高、民风彪悍很难管理,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不高,因此成为古代战争时期的不争之地。
一、交通不便利、民风强悍在中国的古代,许多中原人都认为福建只是一个小岛,因为福建四周环海,大多需要进入的路径是通过乘船而入。因为中原内部的人民认为福建是没有陆地与中原相通,因此认为去福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自由以来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朝的初期,统治者的军队只是在福建的外围进行试探性的袭击,一直没有能走到内部里面。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强迫闽族人民臣服,但是并没有进行郡县管理,只是实行当地首领各自管理各自的地盘。再加上福建是蛮荒之地,民风比较强悍难以统治。所以一直到中国统一之前,福建都是一方小诸侯的状态。
二、生产效益低并且无战略地位除了福建交通不方便,让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不起兴趣,最主要的是它的平原地区很少。福建的农耕地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山区,行走十分的困难,不仅带动起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大,而且不具备战略有利的地形。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农耕,轻视经商的时期,对于福建这种农业经济小的地方根本看不上眼。虽然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十分注意商业发展,让福建有一段风光的时光,但是到改朝换代恢复重家轻商的国策之后,福建又成了被朝廷所忽略的地区。
福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在古代时期交通不方便,并且山区比较多,给农业生产和战略地形都造成了不便利的因素,在古代成为了各朝代统治者所噍不上的地方,因此形成了兵家的不争之地。其实除了福建,中国的许多交通不便利的地区比如,江南省的南部、广东省的南部等等偏远的地区都是古代被忽略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到来,在国家领导的带领下中国以及中国偏远地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起来。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兵家必争之地,最典型的城市当属徐州,正所谓南得徐州可守北,北得徐州可得南,徐州这座城市多山易守,交通发达,也很适合屯兵,因此,徐州自古就是咽喉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远的不说,就说近代,徐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例如,抗日战争十大战役中的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这两场重要的战役都是以徐州为中心。
有兵家必争之地,也有“兵家不争之地”。
徐州属于前者,而福建属于后者,那么,为什么说福建是“兵家不争之地”呢?
第一,交通不便。
在徐州城外,有汴水、泗水两条河流,这两条河流担任护城河的角色,可以让徐州城变得更加易守难攻,而且汴水和泗水也是具有全局意义的航道。譬如,沿泗水河北上,可通金乡、曲阜、定陶;沿泗水河南下,可到达淮扬吴越;从汴水向西,可以到达开封和洛阳等城市。除了水运,徐州城的陆运交通也相当便利,可以说,光是交通便利,就足以让徐州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了。
再看福建。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的百姓一直以为福建是一个岛屿,原因无他,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都是搭船前往的,中原人看多了,就以为福建和中原是没有陆路相连的,是一个岛屿。
尽管后来人们意识到福建是岛屿的概念是错误的,但中原人也知道了走陆路去福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政权的大军在福建的武夷山西侧发动多次试探性进攻,但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走大部队的大路。比如当时的楚国,楚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渗透到了云南,但对于离自己统治中心更近的福建就一直渗透不进去。
福建的交通不便,由此可见一斑。
从地形上看,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是比较封闭的。福建,简称闽,北和浙江交界地区是绵延的大山,西和江西交界地区是长达五百多公里的武夷山,西南和广东交界地区也是山峦起伏。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在福建地区也流行着一句话:
“闽道难,更甚于蜀道难。”
除了边界多山,福建内部也是山峦峰起,地势高险,比如北部有太姥山,中北部有鹫峰山,西北部有杉岭,中部有戴云山等等。
总之,福建并不缺山,到处都是,所以当时福建的陆路基本行不通,即便打通了几条闽道,也和蜀道一样,运输非常不方便。因为交通不便,大军想攻入福建也找不到路,久而久之,福建就成了“兵家不争之地”。
因为当时的福建地区非常贫瘠,民风也没开化,被中原地区认为是不毛之地,所以没有人去争夺。
因为福建省没有任何的价值让人用兵争夺,福建省没有煤矿之类的资源,也不是什么产粮的地方,更不是战略要地,整体而言缺乏战略价值。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福建这个地方。
因为福建处在一个尴尬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三面环山,在古代属于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东面虽然临海,可以发展对外贸易,但在古代来说有明确的禁海令,实在让人对福建爱不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