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不能全心全意的批阅。 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3、学生作业改正不够及时。 由于作业量大,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改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4、作业形同虚设。 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多让学生做一些给出标准答案的习题,甚至是抄写例题,对学生来说,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运”。作业反而成了“负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鉴于上述问题,本人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批改方法: (1)分层次批改。 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学生自我批改。 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