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李山甫诗人后两句这么写有何用意?

2025-04-10 21:24: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寒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0.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
11.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10. (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11.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①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及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抒情方式主要为衬托、直抒胸臆。

回答(2):

寒食李山甫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10.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11.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参考答案10. (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11.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①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析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及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抒情方式主要为衬托、直抒胸臆。

回答(3):

寒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0.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
11.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10. (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11.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①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及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抒情方式主要为衬托、直抒胸臆。

回答(4):

寒食李山甫诗人后两句这么写有何用意?“什么味地酸甜?”无味地甜和有味地酸好像有些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山甫所写之酸甜“酸”“甜”皆为谓词,为作者赋予形容词性质,“酸”为核心,而且标志着诗中的酸甜。所以,李山甫的心境是酸甜,“酸”是阳春白雪,“甜”是下里巴人。

而且他的“酸”来得强烈而刻骨铭心,“甜”则显得声色俱厉。酸甜“甜”太媚,而且不沾边,“甜”就更是直说“酸”,直接就交代了“酸”是什么了。

李山甫的“甜”,于“无味”毫无联系,却偏偏不乏口舌之间的联想与认知。这首七绝可谓真是一言以蔽之,就是“无酸不甜”!“无味”“无酸不甜”,一言两字一言三语之间,将诗中的“无味”、“无酸”联系起来,二者之间就像是“找巧”般,越找越带感!好文章必然是“流水账”,每个字句之间都是一连串的“象”。没有“一带而过”、“过分铺垫”,每个象都不重要,反而是“透”开,露出抽象而开放的事物本质,“极其浓缩”,而且引人入胜。

“无酸不甜”是这首诗最神奇之处,它简单却也足够力量,往往不动声色,却有无限魅力!千古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