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家》孙犁

2024-11-06 08:00: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老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回答(2):

  1.(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 文章描写这些“困扰”的作用
  2.作者在(3)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5)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

  1.(1)①请假不准; ②迷失路途; ③旅途艰难。(2)表现了作者因回家不得而产生的焦急心情。(第二问应根据首段末句“急醒了”的“急”作答) 2.并不矛盾。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要结合这两句话的前后文作分析,这样就会看得比较清楚) 3.①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对老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园荒废的感伤;③写老屋与写故乡的新房子相对照,与末段的意思相切合。 4.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者的老屋终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而又理解的复杂心理。。5、 A、D(B. “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错,C、中年以后“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就不是“若即若离”了,老年则“即”都是很困难的了,也只能通过朋友的口信和一张老屋照片来表达对老家的思念之情了。E。“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错误)

回答(3):

http://app2.learning.sohu.com/education/html/exam_article-12343-120-46.html(揭示《老家》)

回答(4):

http://208.43160.241/p.php?id=32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