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是怎样形成的

2024-11-05 17:19: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影响村级党组织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因素
(一)缺少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班子。总体上看,村级党组织班子整体是团结战斗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是较高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和党员干部合力较弱、能力较差,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难以适应。一是较弱的党员干部“双强”能力难以适应带领群众的致富需要,存在带富形式单一、带富能力较低、带富范围狭窄、带富群体较小等问题,尤其是个别村党组织书记自身素质较低、致富无路,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二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的需要。面对农村形势的新变化,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调整,固步自封,小富即满,缺乏创新和开放意识,缺少事业心、责任心和工作上的激情。三是单一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服务群众的需要。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浮漂,对新矛盾化解不力,应对招数不多;对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了解较少,缺乏服务群众的意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较少。四是弱化的党性意识难以适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部分党员抱着“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交上两毛钱,无所谓党员不党员”的错误态度,混同于一般百姓,甚至于落在群众后面。同时,外出流动党员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有的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脱离管理,造成党性意识淡化。全县共有外出农村党员3400名,其中长期在外打工的1100名。
(二)缺少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才支持。一是村级后备干部匮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大多数能人纷纷外出打工,寻找致富门路,不愿担任村级干部,给农村干部的选拔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干部“难选”、“难找”、“难培养”的“三难”现象,造成部分党组织班子不健全,个别村长期难以培养选拔出合适的村党组织书记。全县现有68个村党组织班子不健全,52个村无党组织书记,分别占11.9%和9.1%。二是在职干部思想不够稳定。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干部工资待遇偏低,农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想头、退职后无靠头”,思想波动较大,有的村干部遇到困难“撂挑子”、“甩担子”。三是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全县农村55岁以上的党员占29.3%,甚至个别农村出现了“七个党员八颗牙”的现象。同时,发展党员速度较慢,难以及时为农村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致使在党员中选拔支部成员时,范围狭窄,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班子的战斗力,也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缺少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经济支撑。税费改革后,农村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教育费附加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集资项目,集体收入明显减少。据调查,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只有24个,占4.2%,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集体耕地承包费,其余村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办企业“空白村”,缺乏为群众办实事的物资基础,各项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毁坏的道路、桥梁、学校无法维护和修建,村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较弱的能力与群众过高的期望值形成了反差,降低了农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缺少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机制。目前,农村党组织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规章制度老化,落实困难,甚至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制度不健全。有的村党组织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的虽然有制度、有规定,却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制度老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二是党内生活不正常。由于大部分党员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农村党组织长期不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不组织党员学习,造成党员队伍思想涣散、组织观念差、纪律松弛。三是贯彻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部分党组织执行规章制度随意性较大,不能常抓不懈,以一贯之,缺乏执行制度的经常化。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为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组织保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培养选拔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特别是一个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领头雁”,是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八字”工作法,强力推进村党组织班子建设。一是“输血”。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把基本素质好、发展前景好、精神状态好的优秀党员、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纳入村级班子建设的后备人选,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的血液供应站。同时,实施了“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向农村输送大专以上村干部316名,其中从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干部”137名,给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壮骨”。把实施“双强”工程作为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主要途径,积极实施“四个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大力培养“双强”群体,支部书记“双强”率达到了75%,村干部“双强”率达到了65%。三是“扶志”。针对农村基层干部进取心不强、素质不高等问题,实施了素质工程,按照《商水县2006-2010年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采取县乡党校系统性培训、党员干部基地实践式培训、党员电化普及式教育等多种方式,培训基层干部6200多人次,培训农村党员2.6万人次,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四是“治瘫”。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整治与帮扶并举的办法,对症下药,分类实施,整治瘫痪、半瘫痪村“两委”班子52个,其中18个后进村党组织跨入“五个好”行列,29个转化为二类党组织。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人才基础。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要提高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必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一是壮大党员队伍,解决选拔干部队伍的源头不足问题。制定了发展党员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党员的目标任务,每个村党组织每年要发展1名党员,培养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同时,突出了发展党员的重点,积极培养和吸收优秀青年入党,特别是把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党员的对象。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拓宽了选拔村级党组织成员的视野,解决了村级干部“来源短缺”问题。二是加强教育,解决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不高问题。在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对农村党员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教育,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始终保持先进性。三是强化管理,解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太弱问题。在落实党员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开展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农村党员由“无职”变“有职”,由“无位”变“有为”。张明乡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建立了“一委一联”、“一人一书”、“一人一薄”、“一人一证”、“一季一访 ”、“一年一评”六项制度,并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党支部,抓好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为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物资后盾。发展农村经济是广大群众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使村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需要。部分村党组织在群众中失去了凝聚力和号召力,与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办法、发展经济滞后有密切的关系。一是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我县规模较大的练集镇朱集村“美人指”葡萄生产园区、姚集乡日光温室生产园区、白寺镇板材加工园区、固墙镇畜牧养殖园区的辐射带头作用,采取结对帮扶、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周边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共发展“美人指”葡萄500余亩,日光温室3200座,板材加工厂1800个,养猪专业户10万多户。二是抓住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重点争取国家扶贫整体推进项目,建成1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改善发展环境。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黄寨镇的群防群治经验,确保了群众财产安全,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四是狠抓集体经济。“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增加村内积累,还得兴办集体企业。积极推广练集镇朱集村“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富裕了一方群众。同时,结合实际,宜工则工,宜养则养,千方百计拓展发展空间,走企业兴村,农业产业化强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