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了- -||慢慢看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考点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即皇帝一旦登基,终身为帝;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产生原因
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三、建立与演变
1、战国时初步形成
①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②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巩固
①西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加强中央的权力。
③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
①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②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
③科举制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加强
①北宋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统治机构;元朝对地方管理方面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①明初,中央废承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②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万马齐喑”,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
③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考点2 地方行政制度
一、西周分封制
1、目的:加强对征服地区的管理,巩固奴隶制统治。
2、办法:周王将一定的土地与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贡献财物,随从作战,保卫王室。
3、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逐级分封;天子独尊,权力分散于诸侯;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
4、认识
①它是奴隶社会一项重要的等级制度。
②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从而巩固了统治。
③对周朝疆域的开拓起了积极作用。
④不利的一面是:受封者权力太大,本身带有很大的分裂因素,造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割据的局面。
二、秦朝郡县制
1、实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与县令负责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徭,加强了中央集权。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来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西汉郡国并行制
1、西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四、西汉编户制度
1、西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2、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人口税、徭役(可以用更赋替代)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还有各种田亩附加税。
3、西汉编户制度既是户籍管理制度,也是赋税制度,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五、北宋保甲制
1、办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保甲法。农户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作用: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还减少了军费开支。
六、元朝行省制
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控制地方。
2、办法:除河北、山西、山东为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其它为行中书省管辖范围,简称行省或省,中央派员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考点3 选官、监察制度
一、世袭制
1、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
2、认识
①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②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在初期有其积极的一面,对于稳定局势,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军功授爵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三、察举制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3、演变:东汉时,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门第望族成选官举的主要依据,由此产生“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
四、科举制
1、科举制的演变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③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会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⑤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⑥1905年,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2、评价
利
①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中央政府掌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
①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六、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两汉
①西汉武帝时,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权力很大。
②东汉初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刺史变为州一级的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
③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来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3、北宋
北宋在地方上设立,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
①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考点4 少数民族的重要政治制度
一、蕃汉分治制
1、原因:契丹建国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为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2、办法:中央设立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唐朝官制,统治汉人与渤海人,权力比北面官小。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3、评价:设立南面官,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猛安谋克制
1、目的:加强统治。
2、办法:各户壮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3、性质:基本社会组织,将军事与地方行政组织一体化的兵农合一组织。
4、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八旗制度
1、办法:努尔哈赤以军事组织形式将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
2、是满洲兴起过程中实行的兵民合一的军政制度。在清军入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
3、评价: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国家的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向农村偏远地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有病不治 找半仙 耽误了治病的时机 总的来说还是对国家发展造成影响 不然现在中国的水平应该和美国不相上下
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万马齐喑”,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
③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