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火灾?

2024-11-10 14:00: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使用煤气灶等明火或电热器时,人不要离开。对炉灶、火坑、烟囱要经常检查,如果有裂缝要及时修补。
2、吸烟时,吸剩的烟头熄灭后再扔掉。点燃的蚊香、香烟不要放在木质家具床榻、纸箱等可燃物上,尽量做到人走火灭。
3、准备家庭防火小设备,如家用灭火器、应急灯、应急逃生绳等。
4、麦草、秸秆等不能在居民集中的社区或村内堆放。
5、使用柴草灶的烟囱必须高出屋顶1米以上,房屋密集的村庄,烟囱上应加防火帽或挡板,烟囱周围不要堆放可燃物品。

回答(2):

1、不要在危险品旁边抽烟,不要乱扔烟头,睡觉时不要抽烟,也不要边走边抽烟,最好使用稍大的一点的烟灰缸,并放上一些水,因为烟头的表面温度达200~300℃,中心温度达700~800℃,足以引燃棉麻、纸张等固体物质。

2、不要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窗户附近。离开房间或睡觉时熄灭所有的蜡烛,更不要点蜡烛熬夜,防止造成火灾事故。

3、小心易燃物。如汽油、煤油、酒精、天然气、喷气稀释剂和木炭打火机液等易燃物的使用不当,而造成火灾。

4、出门不要忘记关闭电源开关,及时排除电器故障,防止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发生漏电时应及时找专业维修人员进行修理,并经常检查电器的使用情况。防止违章操作和使用不合格产品而引起火灾。

5、禁止焚烧杂物,禁止违章使用明火。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能随意使用明火,同时防止驱蚊时引起火灾,保持疏散通道畅通,禁止在疏散通道内堆放杂物。

6、安装防火报警设备,并在走廊、楼梯以及其他重要的地方要使用绝热性耐燃材料,及时发现火灾,消灭火灾,减少损失,同时禁止私自挪动消防器材。

扩展资料:

火灾自救:

在火灾中,被困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镇静,不要惊慌,不盲目地行动,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必须注意的是,火灾现场的温度是十分惊人的,而且烟雾会挡住你的视线.当我们在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火灾场面时,一切都非常清晰,那是在火场上的浓烟以外拍摄的。

当处于火灾现场时,能见度非常低,甚至在你长期居住的房间里也搞不清楚窗户和门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保持镇静,不能惊慌。

如果您被困火灾中,您应当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逃生,可以利用消防电梯、室内楼梯进行逃生,普通电梯千万不能乘坐,因为普通电梯极易断电,没有防烟功效,火灾发生时被卡在空中的可能性极大.同时,也可以利用建筑物外墙的水管进行逃生。

发生火灾后,会产生浓烟,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出来,在浓烟中采取低姿势爬行。火灾中产生的浓烟由于热空气上升的作用,大量的浓烟将漂浮在上层,因此在火灾中离地面30公分以下的地方还应该有空气,因此浓烟中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头部尽量贴近地面。

在浓烟中逃生,人体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将浓烟吸入人体,导致昏厥或窒息,同时眼睛也会因烟的刺激,导致刺痛而睁不开。此时,可以利用透明塑料袋,透明塑料袋不分大小都可利用,使用大型的塑料袋可将整个头罩住,并提供足量的空气供逃生之用;

如果没有大型塑料袋,小的塑料袋也可以,虽然不能完全罩住头部,但也可以遮住口鼻部分,供给逃生需要的空气.使用塑料袋时,一定要充分将其完全张开,但千万别用嘴吹开,因为吹进去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效果适得其反。

如果是晚上听到报警,首先应该用手背去接触房门,试一试房门是否已变热,如果是热的,门不能打开,否则烟和火就会冲进卧室;如果房门不热,火势可能还不大,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离开房间以后,一定要随手关好身后的门,以防火势蔓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火灾

回答(3):

消防安全无小事,有些家庭火灾是可以避免的,而造成火灾的原因恰恰都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坏习惯。这些消防安全坏习惯你有没有?转给小伙伴们一起看看,你中了几枪呢?

使用打火机

坏习惯:打火机当玩具

打火机能够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有些家长为了小孩开心,常会拿打火机尤其是奇形怪状的打火机逗小孩玩。殊不知,小孩玩火,一旦点燃衣服或周边的可燃物,后果不堪设想。

好习惯:家长教育是关键

1.家长要坚决禁止小孩玩打火机,不拿打火机逗小孩。2.告诉小孩打火机不是玩具,讲清其危险性。3.妥善保管,把打火机放在小孩够不着的地方。4.不把小孩单独留在家中。

在家吸烟

坏习惯:卧床或坐沙发吸烟

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稍有不慎,烟蒂会掉在被褥等可燃物上引起火灾,特别是身体疲倦或者酒醉之后,常常烟未吸完,人就睡着了,致使烟蒂燃着被褥、蚊帐等可燃物,引发火灾。

好习惯:吸烟守“规矩”

1.不躺在床上、沙发上抽烟。2.有抽烟习惯的卧床老人、病人、醉酒的人应有人照顾。3.划过的火柴梗、烟头要放进烟灰缸或痰盂内,不可用纸卷、烟盒当烟灰缸。4.不要乱扔未熄灭的烟头。

疏散通道

坏习惯:安全通道当成杂物间

纸箱、报纸、塑料瓶……楼道、楼梯间堆放杂物的情况在一些小区随处可见,这些生活杂物很多都是易燃物,一旦遇到明火很容易着火,同时也阻碍了逃生路线,把安全通道变成了“危险通道”。

好习惯:保持安全通道畅通

要及时清理安全通道上的杂物,保持安全通道畅通,为生命打开绿色通道,才能清掉身边埋下的一枚枚“地雷”。

手机长时间充电

坏习惯:手机充电一整夜

智能手机极高的耗电量导致待机时间短,许多人为省事就将手机长时间插在电源上充电。

好习惯:安全环境、安全使用

1.不长时间充电,一般充电时间2至4小时,提示充满时即可拔下。2.尽可能使用原装充电器,尽量不用万能充电器。3.充电时远离高温地方,如夏天要避免阳光长时间直晒等。4.尽量不要边充电边使用,充电时电池产生热量,如继续使用,热量会快速提升,增加爆炸危险。

回答(4):

如何预防火灾

1、怎样预防电器引发的火灾
预防电器火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器的选择,二是导线的选择,三是安装和使用,四是不要擅自使用大功率电器。对电器应选择名牌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安装要符合规定,使用要按说明书的要求,不乱拉电线。教学工作必须使用较大功率电器时,要请专业电工人员安装专用线路,不得与其它电器同时混用。平时不用电时,要断掉电源。下面列举一部分常用电器的火灾预防:
(1)电视机的防火措施
连续开电视4-5个小时需关机休息一会儿,特别是气温高的季节。
不要靠近热源,看电视时不要用电视罩覆盖电视机。
防止液体或昆虫进入电视机。
室外天线要有避雷装置和接地设施,用室外天线雷雨天不要开电视。不看电视时要切断电源。
(2)洗衣机防火措施
不要让电机进水短路,不要因衣物多或硬物卡住电机而造成闷机现象导致发热着火。
不要用汽油、乙醇清洗电机上的污物。
(3) 电冰箱防火措施
冰箱散热器温度很高,不要在冰箱后面放易燃物品。
不能用冰箱存乙醇等易燃液体,因为冰箱启动时产生火花。
不要用水洗冰箱,以免短路引燃冰箱组件。
(4)电褥子防火措施
不要折叠以免损伤电线绝缘层,造成短路而引发火灾。
不要长时间使用电热毯,离开时一定要断电,以免过热发生火灾。
(5) 电熨斗的防火措施
电熨斗温度很高,能引燃一般的物质。所以电熨斗使用时一定要有专人看护,通电时间不宜太长,用完一定要断电,放在隔热的架子上自然降温,防止余热引起火灾。
(6) 微机的防火措施
防止受潮和液体进入微机,防止昆虫爬进微机中。
微机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风扇的散热窗要保持空气通畅。
不要接触热源,保持接口插头接触良好。
注意消除隐患。微机室电气线路、设备多而复杂,材料多为易燃性材料,人员聚集、流动性大、管理混乱等问题都是隐患,应有针对性地落实防范措施。
(7) 灯具的防火措施

灯具的开关、插座、照明器具靠近可燃物时,应保证隔热、散热措施。
白炽灯当电流通过时,可产生2000-3000摄氏度的高温而发光,由于灯泡中充满惰性气体可以导热,所以玻璃表面的温度也很高,功率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快,白炽灯与可燃物距离应大于0.5米,灯泡下方不应放可燃物。晚间看书学习时,不要将照明灯具放在被褥上。
2、怎样预防吸烟引发的火灾
烟头虽小,可危害性大,它的表面温度在200—300摄氏度之间,中心温度可达700—800摄氏度左右,一般可燃物(如纸张、棉花、柴草、木材等)的燃点均在130—350摄氏度之间,都低于烟头的温度,所以烟头可以引燃大部分物质,因此乱扔烟头很容易引发火灾。吸完烟后应将烟头“掐死”,放在烟灰缸或金属、玻璃等不易燃器具内,不要随意乱扔,更不能在禁烟场所吸烟。

回答(5):

  如何预防火灾
  1.通风透气。
  火灾的原因很复杂,不过闻到家中有很浓的煤气味,要第一时间打开窗户,而且平时在睡觉的时候,也不要紧闭窗户,保持空气对流。
  2.厨房安全。
  很多人在炒菜的时候特别喜欢热锅爆炒,有时候会冒火,有些人会习惯浇水,这样是不理智的,因为锅里高温的油遇到水,会突然冒大火,引发其他的可燃物。正确的话是用抹布或锅盖盖住。
  3.用电安全。
  明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可怕的是用电方面引起的火灾,所以要排除家里一些老化的线路,尤其是插座附近和用电器之间是否存在老化破损或者脱落,不能超功率使用,乱拉乱搭电线,合理使用用电器,不使用时就关闭。
  4.吸烟有害。
  吸烟的时候要记得及时灭掉烟头,尤其是喜欢在床头吸烟的朋友们,最好是不要抽烟,就算抽烟也不要到公共场合,不能乱丢烟头。
  5.禁止玩火。
  如果家里有小孩子的话,那么要记得把打火机、火柴等东西放置好,至少是小孩子望不到碰不到够不着否则小孩子由于好奇心玩火引发火灾,那后果可想而知了。
  6.合理放置。
  另外家里不要到处乱扔东西、堆积东西,这些东西乍看起来没什么,其实都是隐患呀。周末的时候记得打扫和整理房间的杂物。
  7.出行安全。
  如果出门的时间比较久,要记得切断电源和水源、煤气(天然气)等,关闭好门窗(避免被投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