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以多种形式的运动肌抽搐同时伴有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不自主的眨眼、伸舌、摇头、耸肩等,紧张时增多,入睡时消失。治疗可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不记得是哪位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来不愿医治6岁以下的小孩,因为有病的是父母,该吃药的也是父母。”
也许这句话会让许多家长愤懑,但事实就是这样。
如果孩子从小在一个不健康、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里长大。那么,这样的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可挽回的。
孩子的伤痛来自哪里?
1、对孩子要求过分严苛。
比如学业上,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名,如果成绩下降有什么惩罚。
比如生活中,孩子没有及时洗掉自己的脏袜子,或忘了冲厕所等日常小事。
只要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家长就开始数落甚至拳脚相加。
2、对孩子病症的不理解
对于抽动症的孩子,有的父母总是企图通过强制性语言让孩子对症状进行自我抑制。
以为这样孩子的病症就能一点点好转。
3、不健康的夫妻关系
就如上面案例中的小海,从记事起就生活在一个黑暗、病态的家庭里。
父母每天无休止的争吵,导致孩子每天看到的最亲近的人只有凶神恶煞的一面。
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积极正能量的引导,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下。
为什么这些会引发抽动症?
中医理论:
“百病皆由心生”,心就是人的思想。
思想则会引导情绪产生能量的定向流动。
中医在两千多年前所论述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相关内伤情志理论。
阐明了情绪引导气血流动的定向性。
西医观点:
抽动症儿童相对于正常孩子脑部神经更加敏感,对外界的情绪感受能力也会更强。
因此当外界环境严重影响到他的情绪时,就会加重孩子的抽动症。
而情绪作为人身体根据内在思想所做出的反应。
在很多时候,当某些思想还没被大脑意识到的时候就会被身体探测到,于是身体就会立刻做出情绪反应。
而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将自己内心的伤痛情绪通过病症变现出来。
这些深层的、惯性的、无意识的情绪垃圾会拖垮孩子的身体,摧毁孩子的意志。
世界上最令人遗憾的亲子关系,不是我不爱你,而是明明爱你,却用错了方式。
所以,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提醒家长:抽动症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和孩子相处时,千万不要过多的向孩子传递负能量。
而应该建立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这样利于孩子的成长,更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