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化程度越高,所有制结构越合理对吗?

公有化程度越高,所有制结构越合理对吗?
2024-11-29 04:50: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⑴第一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贫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那时我国已有一亿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开始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结果及伟大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这就使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获得了解放;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⑵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 ⑷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 ①内容: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②主要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①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②原因:总结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①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②原因: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③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