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由于人脑的复杂很多区域没有开发完全,而另一方面学数学这些东西没有进化优势。
人脑非常很强大,但是面对复杂而多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预装许多模块来应对。至于复杂一点的数学题算得多快,却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并且人脑在预装了这些模块用完了这些计算资源之后,剩余的计算能力虽然还有很多,但却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随便支配的程度。
所以人可以努力让某些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但是全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得到的结果。因为数亿年的生物进化历程不是以完成数学运算为目标的,这1000亿个神经元的目标是: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而更快地完成数学运算对这个目标显然没有帮助。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当年“深蓝”的计算速度约为每秒2亿次,而目前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强计算机“天河二号”,每秒计算速度已达33.86千万亿次,这为电脑战胜人脑提供了可能性。而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更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如虎添翼,让梦想可能照进现实。
扩展资料:
为了再次验证电脑与人脑谁更厉害,位于北京工体西路的网鱼电竞馆成了超级大脑在黑白世界的比拼场所,首届美林谷杯世界计算机围棋锦标赛在这里举行。
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由韩国专家林宰范研发的“石子旋风”在决赛中力挫来自日本的“天顶围棋”,夺得电脑赛冠军。
但是到了“人机大战”,电脑在围棋这张纵横19道的黑白棋盘上就不“灵”了——在15日举行的电脑和人脑对弈中,电脑“石子旋风”挑战中国围棋名人战冠军连笑七段。比赛开始后,“石子旋风”布局格外厚实,一度处于优势,不料行至中盘却意外出现昏招。
最终,选手在让4子、让5子的对局中均获胜,让6子时负于电脑,以总比分2∶1获胜。看来,电脑围棋程序战胜人类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电脑何时能赢人脑
因为大脑本来就不是计算机。
大脑记忆的并不是像相片这种具有丰富细节的事物,它通常只记忆事物的特性。什么叫特性,就是颜色、味道、线条……甚至情绪和时间,在特性之外记忆事物的大概框架。当你回忆某个事物的时候只有特性是明显的,而没有细节或者想到了错误的细节。你可以强行记忆一种事物的细节,但这属于短期记忆,需要你在后来不断的重复这一过程。
大脑没有计算机运算快,但是大脑是多线程的。大脑在处理各种信息的时候直接进行多类别特性的比较,而这些特性的匹配度往往跟语言中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接收信息的整体的认识。这样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和储存的框架比较,大脑很容易就联想到很多具有类似特性的概念。然后意识进行主动处理,分析信息进行学习创造活动。
大脑关键的联想功能并不是一个逻辑过程,它只关心相似的特性,而不论这些特性属于什么框架或者概念。这样的功能允许人类思维天马行空。
这些都是我个人理解,不是照搬理论,所以看看就好。
问题虽然提的是两个方面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记忆的本质问题。人脑大约有876亿个神经元(教科书上以往写的是1000亿个神经元,已被国外一项令人信服的实验研究更正),其中约120亿个神经元处于大脑的灰质部分,组成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相互联接,组成人脑中的“互联网”。人脑的记忆功能到底有多大?答案是因人而异。记忆大师可以瞬间记住一连串的数字,可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即使平时非常聪明,要准确无误的记住,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原因在于记忆大师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记忆规则,就像在他们的大脑中“安装某种程序”,到时候,按照“程序”事就行。开发人的记忆能力,不等于开发一个人的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外出,忘记自己家住的楼牌号,就电话问自己的秘书,说,我是阿尓贝特,,爱因斯坦,请问我的家住在哪儿?人的记忆会“有所取,会有所舍”。比如,每天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和事,信息呈“爆炸式”地涌进我们的大脑,可是我们的大脑把没有用的信息全部“屏蔽”,而只留下对你有用的信息,并被储存起来。人的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分,短期记忆只有几分钟到几小时或者几天的时间段,就像电脑中的“内存”一样。而长期记忆有的可以伴以终生。我们获取的知识一般要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以备将来使用。人的记忆有个特点,就是在获取新的信息时,愿意与大脑中原来储存的信息进行比较,实质是建立新的记忆链条(神经元之间新的连接),这样,比较容易记住。人脑的记忆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信息经过编码后,大大地被压缩了。我们能够记住的事物,一定能够被回忆起来,才能说被记住。容易记混事物是令人苦恼的事,高考时的选择题,为什么不能一下拿定主意?就是平时你记忆的过程,没有善于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人的记忆能力很强,平时就看伱怎样开发利用。一个记忆超强的人,不一定是好事。他们能够记住事物发生的一切过程和细节,可是,需要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东西时,却表现非常吃力,他们需要把事情从头到尾回想一遍。但愿关心自己记忆力的人,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自己的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