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藩是中央收回以前因血缘关系封给子孙或封赏有重大功勋的臣子的领地的行政权军事权的一种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著名的撤藩有明朝时朱允炆削藩,清朝时康熙撤三藩。
藩王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这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藩王通常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通常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决定。
但当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国(又称藩王国、列国)仍会存在(通常会不再承认藩属)。比如中国明朝时期的燕国,朝鲜国,缅甸国等。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
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康熙帝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
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平西王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藩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
首先你要搞清楚藩属的意思,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明帝纪》中,文中有曰“东平王苍罢归藩。”也就是诸侯国的意思,通常有很严格的讲究。在分封制中,和皇帝同姓的一家子,也就是皇帝的叔叔大爷,兄弟侄子,一般为同姓王,享受封地,拥有自己的军队和独立的税收。只要皇帝不在长城上烧烤,基本上他们就是割据势力,享清福。异性诸侯国为藩,藩和同姓诸侯国最大的区别在于藩有特指边疆之意。“撤藩”一词给人的第一联想就是康熙王朝裁撤吴三桂的平西王政权。吴三桂何许人也?明末降将,封他平西王,是因为他是汉人,与皇帝不同姓。让他守边那是对他的看中同时亦是对他的防范。康熙时代的清朝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因此边疆的汉族藩王成为了权利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傻X吴三桂进军缅甸把明朝最后的小皇帝给做了,本来是一件像清廷表忠的事,但他忘记的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边疆汉族藩王的存在已失去了价值。逐渐将收归中央。这就是撤藩的原因。撤藩经过也是很漫长的,先是多年的削藩,包括税收上缴,把儿子弄北京来做人质,裁军。撤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吴三桂自己就先反了。所有就直接进入战争了。历史上还有其他时候搞过撤藩,但意义不大。比如汉代的七王之乱就源于武帝撤藩,但政策不是太凑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执行就直接逼反了。最有效的是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和平顺利实施的撤藩政策。但最后补上一句,藩仍然属于国家的国土面积。属国就不是了,属国就是外国了,只不过是我们朝贡体系内的,不设皇帝,只设国王,且需要皇帝派使臣去任命。中国清朝时期仍有13个属国。国土加起来约定于现在的一个巴西。
撤销藩镇,革除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