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很多人都很熟悉,文中有一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课文下面的解释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那这句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为何山的南面,水的背面就是阳呢?这和我国的传统地理观念有关。中国古人认为中国的山脉与水脉皆出于昆仑。在《地理人子须知》这本书里将昆仑山称作为祖龙,其他山脉为昆仑山的龙子龙孙。小山脉叫做支龙,在中国境内有三大干龙,即三条发源于昆仑山的大型山脉。这三条山脉虽然走向不一,但都大致可以看成东西走向。太阳从东方升起,慢慢运行到南方,再从西方落下。阳光首先照耀的是山的南面。向阳的一面自然称为阳面。
有山必有水,发源于昆仑的水脉主要有黄河、长江和鸭绿江。由于共工怒而折不周之山,导致支撑天空的柱子断了,东南维度的支架也断裂了,中国的地势大致变成西北高,东南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三条大河的河水基本上可以看作向东流入大海。在《地理人子须知》中朱子曰: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绿江。今以舆图考之,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尽于东、南海;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江夹北条尽于辽海。
对于长江来说,南干龙的南面为阳,长江位于南干龙的北面,所以阳光照射时,北面向阳;对于黄河来讲,黄河位于中干龙的北面,太阳照射过来,北面也向阳。对于鸭绿江来讲,位于北干龙的北面,也位于阳面。所以最有代表性的三大水系都是北面向阳。
所以说,最具代表性的山脉和水脉都是山南水北谓之阳。知道这个知识之后,我国很多地名也就容易理解了。如武汉的汉阳,指汉水的北面。江苏的江阴,指长江的南面。还有许多相似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水北为阳,见图。河流是凹下去的,南边来的阳光只能照到北边。水流南边因为河岸的遮挡会有阴影。因此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山南为阳好理解。中国大部分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太阳活动范围不会超过北回归线。山的南面始终被太阳照射,山的北面多照不到。
原因是黄河中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也就是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
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阴。
这一说法从中原地带传开的,到后来扩大到个中国,人们还是延用这一说法,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原因是黄河中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也就是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
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阴。
这一说法从中原地带传开的,到后来扩大到个中国,人们还是延用这一说法,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绝大部分领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山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东升西落的太阳光能照射到山的南面,而无法照射到山的北面, 所以山南面向太阳为阳,而山北背阴为阴;
受到科氏加速度的影响,北半球的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侧偏转,这个道理在流体运动中同样适用。河流在流动时会向右岸偏移,而中国大部分河流都是东西流向,因此河南岸容易受到河水的冲击、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水北为阳、水南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