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是如何解决教育的矛盾和动力的

2024-11-16 06:43: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实施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在上级的安排下采用了新版教材,至此,我校的新课程改革由理论准备过升穗贺渡到了实践操作的阶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各科都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仅从高中地理教师的角度,对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作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 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及笔者的看法
在研读完新教材之后,笔者发现我校使用的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Ⅰ》(必修)(以下简称“湘教版教材”)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比较而言,湘教版教材的风格活泼明快,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材”特点明显,正文内容条理清晰,言语明确表达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各个知识内容;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侧重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基本能力;教材的内容精选了那些对学生终身有益、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地理知识。应该说,教材的编写者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笔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按教材的顺序分类罗列:
(一) 教材内容可能是错误的地方
1、第7页第三段:“银河系以外有一些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上是与银河系同等级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把该句子做适当的处理后可有以下的叙述:“银河系外有些天体,看似星云,实际上是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这句话应该是错误的,教材把天体和天体系统两个概念混淆了。
2、第14页最后一段:“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我们知道,带电粒子流会扰乱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电视信号的中断;“磁暴”则是带电粒子流扰乱了地球磁场,引起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这里,带电粒子流

扰乱电离层与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而教材用破折号的方式则把两者混为一谈。
另外,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的标题“磁暴”与下面两段内容也并不相配,而且阅读材料第一段中“太阳发生的超强磁暴”应改为“由族渗太阳活动引起的超强磁暴”。“磁暴”是由太阳活动引发,而不能说是发生在太阳上的,因为它是发生在地球上的。
3、第30页第三段:“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此说法值得商榷,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应是长石,而不是石英,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第19页也明确写着:组成岩石的矿物中,长石占51%,石英占12%;另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质学基础》教程:长石类矿物包括长石、斜长石及其各种变种,按重量计,在岩浆岩中占59%,在变质岩中占30%,在沉积岩中占10%-11%,约占地壳总质量的50%。因此,长石类矿物是分布最广和第一重要的造岩矿物,石英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长石,占地壳重量的12.6%。
4、第83页第三段:“陆地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1∕3,但陆地自然带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生态学》教程,海洋生物学量占33.5%,陆地生物量占66.5%,其中森林占47%,草原占11.5%,耕地占5.5%,因此,陆地自然生物量并没有占全球的99%。
(二)教材用词不当或欠准确的地方
1、第7页第二段:“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笔者认为,把其中的“最小单位”改为“基本单位”更好。
2、第12页第一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这句话可以改为:“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过程(吵派现象)”。此知识点人教版的叙述为:“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建议教材自第21页起开始涉及的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都改用规范的更准

确的23°26′和66°34′。笔者认为,小学生和初中生用23.5°和66.5°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高中教材则应该用更精确一点的数值,其实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册和其他版本的教材用的都是23°26′和66°34′。
4、第44页第一段:“总体来看,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这一说法并不确切。太阳辐射的能量中有19%被直接被大气吸收,地面吸收的也不过47%。我们只能说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不能说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难道这个19%真的微不足道而可作忽略不计处理?鉴于此,为了避免歧义,建议将倒数第二段中:“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改为“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主要的直接能量来源”。
5、第52页第二段:“风带和气压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关于夏季,中国以立夏为起点,西方以以夏至为起点。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以一般把6、7、8三个月划为夏季,因此,笼统地讲“就北半球来说:风带和气压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并不确切,我觉得可以这样说:“风带和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南移而南移。这样,把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直接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联系起来,而不要分夏季冬季、南北半球了。
6、第53页倒数第二段:“冬、夏两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一段文字欠准确,因为有的高低气压中心是随季节变化而有消长,如在同一个亚欧大陆上,夏季形成热低压——印度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们并不随季节而作南北移动。
(三)对教材图表编排的建议
本人用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旧教材多年,通过湘教版新教材——《地理Ⅰ》(必修)和人教版旧教材——《高中地理上册》(必修)对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