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所谓“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经常表现在他们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而且他们各不一样,对待他们应该具有针对性!今日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76条,大师的教诲的确值得回味与学习,下面结合文章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很多老师遇到学生呆笨、不认真时,会很生气、失望,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呢?你为什么这么笨哦!”对于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却付之东流。老师偶尔为之,可以理解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场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老师因为付出艰辛劳动而得不到相应回报而失望与气恼,而不应该让学生体会出这是老师对学生学习上无情的宣判。 苏大师用了医生作了形象的比喻: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是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的。这般比喻的确贴切。对孩子的赏识与优点的发现十分重要。虽然有部分孩子,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差距,注定了他在智育方面只能承担差生的角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人格的尊敬,对其闪光点的肯定。既然明白了他们在智育上的差距不是我们造成的,明白了我们刻薄的抱怨可能会使这种差距加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愚蠢地这样做呢? 苏霍姆林斯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你不要害怕在几个星期里,也许在几个月里,让学生困难的儿童去完成跟班上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是难度不同的作业。你就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吧,并且评价他的成果。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教师采取一种置之不理的态度,或加以嘲笑、讽刺,甚至于干脆放弃。在课堂上,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接下来要检查时,课堂上总会出现积极举手的一面,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也有学习困难的,如果叫学习成绩好的,她们肯定一下子就解决了,可有时看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举手,心中甚是高兴,他们难得举手,也想借机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上更有自信心,可有时却事倍功半,他们起来是答非所问,虽然这样,我还是要表扬他们。老苏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另外,有些教师认为,要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苏大师说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有时候把事情搞糟的原因正好在于教师走上了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社会,发展儿童的智力。” 要改变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仅仅强迫他学懂一些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承认儿童自身的差异,可谓“十个手指有长短”,懂得儿童的心理世界,找出其中的因果联系,才能因材施教来唤醒那懵懂的头脑。更重要的一点“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因为一次课上,我结合教材给孩子们讲故事并让孩子们课外去搜集有关的故事,在班上讲给同学们听,课上发现孩子们兴趣盎然,而且会因为自己知道这些故事而感到骄傲,借些机会,我教育孩子要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建议大家每人献出两本课外书放在班级里供大家阅读,我自己也去书店中买了一些书放了进去,经过我这么一引导孩子们的课间有事情做了,少了跑跑闹闹,多了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在那一起看书呢!看到好笑的故事还会跑来讲给我听,那些后进生虽然学习上比别人稍逊色了,可是看课外书的积极性不比其他人差。 大师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老师看来首先是可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学会等待,并且要激励孩子的自信,让孩子体验成功! 现在我依然关心着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学生负起我们应该尽到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