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辩论赛材料!!!!!

2024-11-11 10:55: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古人提倡勤俭节约,对于抑制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有着积极的意义。勤俭节约也是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现代化和富强的必由之路。建国以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一旦兴起浪费、奢靡之风,则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毛泽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预言:“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后也需要勤俭的原则”。邓小平针对生产建设中的贪污、浪费之风,曾严肃地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关注,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可以说,勤俭节约是现代财政监督的思想根源。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坚持以“强本节用”、“开源节流”作为贯彻勤俭节约方针的根本措施
  先哲们认为,治家安邦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强本节用”。即一面加强农业生产,一面节约财政开支。墨子主张“生财密而财用节”,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认为人的贫富,不是靠天,而是靠发展生产,节省支出。贾谊指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这就从反面进一步说明,生产与消耗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任何时候都必须生产者多于消费者。这说明节流与开源依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级财政理财所必须奉行的基本方针。

  三、强化监督机制是做到财尽其用、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率的根本保障

  大家知道,要实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稳定的目标,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尽量保持财政收支的相对平衡。如果不受约束地扩大使用或消耗国家经济资源,出现财政失衡即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则必然会导致财政赤字,进而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必然难以为继。因此,节约国家支出,才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根本措施。而要真正做到有效的‘节流’,其必备途径就是要不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前人在‘节用’方面的具体办法或观点主要可概括为:

  (一)量入为出,根据财政收入决定支出
  唐朝的陆贽、宋代的张方平等都主张财政支出上要“量入为出”。白居易认为,要“宫室有制,服食有度,声色有节,畋游有时;不徇己情,不穷己欲,不婵人力,不好人财”,以节约财用。虽然统治者都往往穷奢极欲,在财政上“量出为入”,刻意搜刮百姓,收取苛捐杂税,但“量入为出”的思想对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仍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因此,现在财政监督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具有三层含义:1.要达到在支出上杜绝浪费,让财源能细水长流的目的;2.要做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老百姓能休养生息;3.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以便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省官厚禄,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以减少财政开支
  晋朝的傅玄、唐朝的白居易等都主张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在精简官吏的基础上增加俸禄,以求官吏清廉。这种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对财政收支的监管应与国家的行政管理改革或创新的措施进行紧密协调,即通过全国范围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先后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分时间、分步骤地撤并行政管理(事业)机构,精简分流富余人员,尽量减轻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负担。

  (三)惩治贪官污吏
  我国历史上官吏贪赃枉法的现象严重,而这正是国家财政开支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思想家、政治家主张严惩贪官,以振朝纲。宋代著名的清官包公就强调指出:“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从不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包拯集·清置鹿皮道者》)明朝朱元璋则制定了“剥皮实草法”,通过酷刑来严惩贪官。唐朝的白居易在《白香山集·策林》中说“天育物有时,天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也。”意思是大自然孕育万物有时季的制约,土地生产的财富也有数量的限度,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以有限的时季、有数额限制的财物去满足无止境的欲望,如果没有法律制度加以约束,就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陷入财源枯竭的境地。这说明法律制度在财政监督机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下,原有的法律规范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对宏观或地方经济、企业财务以及国家财政资金收支的监督与管理,就必须一方面抓紧修改或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规范、制度;一方面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加大财政监察执法力度,以更严厉的法律来打击任何贪污、挪用和浪费国家宝贵经济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犯和流失。这样,既可促进反腐倡廉,端正社会风气,又可整顿经济秩序促进生产与流通的正常发展。

  四、坚持成本控制是取得理财工作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与手段

  对于财政部门而言,要在新形势下切实强化对社会经济和财政内部运行的管理职能,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的框架,必须对财政监督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再认识,应从新的视野或角度来把握财政监督工作的方向和力度,有效地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与效益。

  (一)各级财政部门要正确处理开源、节流与监督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是经济的综合反映。只有生产得到发展,收入才会增加,人民才会富裕;经济上不去,开辟财源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理财的着力点有:1.在开源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培植更多财源,增加社会财富,否则,生产萎缩,财源枯竭,就是再节用,也难以为继。2.决不能忽视节流的作用与意义。节流就是控制或减少开支与消耗,节制奢侈和浪费(重点是对预算单位的社会集团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不然,即便是财源再充足,如果肆意浪费和挥霍,不久也会“坐吃山空,立吃地陷”。3.监督也是现代财政管理中不能轻视的重要理财理念。因为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依赖于强有力的监督或管理才能达到它的真正理财目标,所以,开源、节流和监督是实现国富民强的三个重要途径,不可偏废,只有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财政监察部门在审查与监督财政开支时要正确认识“节用”的科学涵义
  强调“节用”来控制开支,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人们重回到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物质贫乏的年代,而是要求国家公务人员在工作中发扬克勤克俭的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它作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况且,积极适度的消费可以在市场低迷时刺激有效需求,拉动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管子就强调过:“不侈,则本事不可立”。可以说,正常、合理地提高生产与消费投入是生产发展的动力,而超越现实可能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只会导致社会供需矛盾的加剧,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因此,我国反对和严格控制的只是奢侈浪费的支出,而不是适度合理的消费生产支出。

  (三)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理财过程中全面贯彻成本控制的原则
  笔者认为,这一原则将是未来财政管理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因为开源、节流和监督等思想一直以来就存在于我国的理财实践之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过去的财政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或约束,致使不少地区的财政监督不力、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财政监管中强化成本控制思想与原则,已是各级财政机关所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就是:
  1.要用成本分析原则来控制或选择“开源”的各项决策。很明显,开拓财源的各种活动无不是由一项项的具体财务决策行为所构成的,而每一项决策方案又都必须考虑成本投入与利润回收的差异比较和分析问题。因此,财政部门在积极开拓财源时,一定要头脑清醒,要充分考虑投入成本的高低即开源的所费与所得之间的比较问题,在实施每一项有可能带来财源的方案之前,都应运用专门的财务决策的评价方法(如差量成本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等)做出谨慎而客观的评价,选择耗费成本最低或相对较低的开源方案,以避免为了开源而造成更大投资损失或浪费的决策行为。
  2.要用效益比较方法来评价“节流”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节流的目的当然是减少和节约支出,使财政手中可用的财富更多,但与此同时,一定要考虑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与效益比较的问题,即将节约的财富与该财富不节约用于再投资后产生的价值(效益)相比较,如果后者数量大,则说明这种节流是无效的;或者,节约下的财富,不能及时用于再增值,不能利用其货币时间价值,则这种节约至少是低效的。因此,在节流时也应考虑成本价值问题,即选择那些效益较高的节约行为或决策方案,以免出现无效或低效的节约措施,而造成得不偿失的情况。
  3.要坚持用成本效益对比分析方法的原则来评估和进行财政监督。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财政监督部门总是希望获取更多、更详细的关于财政收支活动的数据或指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关监督的决策符合财政管理的要求,并使之切实可行,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加工部门取得这种财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一般而言,监督部门赖于决策的各种数据资料都可通过一定的预算会计程序获得,但有些会计数据资料的获取则是相当花费成本的。为此,笔者建议,今后财政机关在进行每一项具体的监督工作之前首先应尽量采用成本效益对比分析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估,即通过比较、分析预定进行的财政监督活动,预算所将要投入的成本(包括信息的获取成本和人力资源等监督成本)与由此而预计获得的监督效益来最终决定或选择是否进行这项监督工作;否则,就应该取消这类无效或低效的监督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财政监督活动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财政机关为国、为民理财的效率与效益。

回答(2):

讽刺

回答(3):

你到底是正方还是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