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说的是什么时侯的什么人

谢谢大家咯
2024-11-15 10:19: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指的是初唐四杰中的王勃.

而这首诗的真正意图是: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抽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回答(2):

说“初唐四杰”像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大多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屈居下僚。尤其是他们的诗风、文风,他们诗文创作不拘俗套、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之风,但这样一来就和隋末、唐初“齐梁文风”的文坛主流相违背,尤其是在诗文的创作技巧上,就显得有点粗糙,甚至没那么精细。所以当时自诩为文坛主流的那批人,他们可能是身居高位,又可能以诗坛领袖自居,他们讲求词语华章,讲究属对精细,讲究形式要华美,典故要堆砌。总之,诗文创作要有技巧,而技巧本身则以他们的标准为是。仿佛握着技巧的尚方宝剑,就可以讥讽、鄙视、嘲笑那些青春的清新力量。所以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其实说的就是那些,文坛上泥古不化。手握齐梁颓靡余风,自以为握住了创作技巧的,所谓文坛主流的那些人。他们对四杰的嘲笑,笑他们词语不够华美,文风不够绮丽,最重要的是体现不出所谓的技巧与规范来,他们以为这种创作是轻薄的,所以他们哂之,他们嘲笑四杰的轻薄为文,老杜一句“轻薄为文哂未休”,刻画尽了文坛上、诗坛上这帮自留地文人、自留地诗人的可怜、可笑的嘴脸。
站在历史规律的制高点上俯瞰沧海横流的老杜,在刻画了遗老遗少的自留地文人、诗人们的丑恶嘴脸之后,径直发出振聋发聩的批判与呐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般可笑的、泥古不化的自留地诗人啊,你们自以为掌握着文坛与诗坛的圭臬,你们自以为能确定创作的规范与技巧,你们自以为在狭小圈子里,互拍马屁的所谓创作,到最后,其实不过是一堆诗文的垃圾而已。空有诗文的形式与空壳,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创作的精神与历史的风骨。而这些正是“王杨卢骆”所有,正是“初唐四杰”所有的。是的,他们可能没有你们用词那么精细、那么尖巧、那么华美、那么形式、那么喧嚣、那么所谓技巧,但他们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替一个时代的到来发出心声与呐喊。在你们所谓“轻薄为文”的嘲笑里,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所以他们终将如长江大河一般滚滚而下,终将万古不废、万古留芳。而你们这帮守旧的自留地文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就微不足道,也因此只能身名俱灭。你们对四杰地嘲讽,其实恰恰是历史对你们地嘲笑

回答(3):

指的是初唐四杰中的王勃.
初唐四杰指的是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而这首诗的真正意图是: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抽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回答(4):

初唐四杰
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