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2025-03-26 02:15: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事实上,古人是如此宽宏大量,这不是他们的饮酒能力,而是他们的低度酒精。事实上,古人是如此宽宏大量,以至于他们没有很大的饮酒能力。中国酿酒历史悠久,古语“杜康酒” ,杜康是夏朝第五代皇帝,早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就有酿酒技术,但当人们第一次摸索酿酒技术时,只发现了发芽的谷物。当时,葡萄酒大部分是谷物酒,口感甜,度数低,类似于今天的米酒


有一句俗语叫“小朋友甜如李” ,李,即当时的甜酒,是由耕作者酿造的。酒的酒精含量非常低。然而,后加入发酵剂的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仍然只有10% 到18% 。古人喝的里,就是现在的老枣,酒的数量只有1度左右,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来说,这种葡萄酒叫做“浑浊酒” ,也就是说,把葡萄酒放在煮沸的水里,在酒店或酒店里,往往会澄清其加工过程,显示出无色透明的状态,所以称为清酒。这种葡萄酒,经过更好的窖藏会增加度,大约5度,虽然它类似于今天的菠萝啤酒,但它的葡萄酒度非常高,品质非常好。


汉代至今仍有关于酿酒方法和酿酒曲方法的记载。按照古人的方法,经过各种改进,只能达到10度以上。从南北朝开始,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不断提高和成熟,但是葡萄酒的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唐朝相对富裕,特别是在唐朝的全盛时期,酒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消费品在唐朝。一万元一蒲式耳的酒在当时并不少见。他知章为李白买酒时,他是一个龟,反映在唐朝的酒是昂贵的。


杜甫住在成都的时候,客人们来到他家,只能煮老的酒醅。所谓老酒醅,煮了很长时间,多次变酸,而白居易写的“绿蚁新酒醅”看起来很雅致,其实“绿蚁”是指糯米酒醅中的绿色残渣。宋元时期,我国酿造工艺发生了质的变化。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高度蒸馏酿造的白酒。宋代《曲本草》记载: ... 可以喝人,三四杯是醉,酒烧两次,价值比恒数十倍。从它的燃烧能力和三四杯酒的醉人力量来看,毫无疑问,这种酒有很高的酒精度,而且宋朝已经掌握了制作香料的蒸馏技术。然而,在宋代,商业乙醇在南方并不常见,而是在北方契丹人和金朝时期。

宋代的蒸馏酒,虽然浓度很高,但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大热量有很大的毒性,所以它并没有广泛地流入市场,而是用于医药、祭祀等领域,市场上流行的白酒,仍然是低度米酒。直到元朝,在蒙古人征服西南亚之后,阿拉伯人酿酒的方式才被带到中原,在那里被称为烧酒,后来在游牧文化的影响下,烧酒被提炼成高度的白酒,在中原,饮用高度酒的习俗逐渐流行,低度酒逐渐从餐桌上消失。

回答(2):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根据配料制作的酒是米酒,味道有点甜,酒精度在十度左右,相当于啤酒,所以古人喝了好几坛都不会醉。

回答(3):

因为他们的酿酒的技术并不精纯,不像现在的酿酒工业。他们喝的酒度数大概都在3度以下,还没有现在的啤酒度数高,所以他们喝下的大多都是水,没有多少酒精不会醉。

回答(4):

古代的酒都是米酒,度数也就差不多在8度左右,跟今天的啤酒差不多。

回答(5):

古代的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是10度以下的米酒,大多是发酵酒和酿造酒,因为度数比较低,喝起来跟水是差不多,所以古人喝好几坛都不会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