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一共有多少进士?

网址!!!详细!!!
2024-11-05 10:47:2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国封建王朝自隋代起,开始了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隋文帝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立“志行修谨”及“清平干济”两科,至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的科举项目甚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制科、孝廉、道举等,而进士科为主要项目。凡天下贡举,中进士者先经吏部复试,然后送尚书省、中书省审核,再分别任官。据载,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首次策贡士于洛阳殿,榜名居首者名状头,亦称状元。中状元者曰大魁天下,为科名中之最高荣誉。宋代科举,大体承袭唐代,以进士科为最重,殿试之后即行授官。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又将进士分为五甲。元顺帝时,规定进士分三甲,第一甲限三人。明清因之,以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通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头名通称传胪。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无疑,进士是封建社会中,民众由读书应举从而步人仕途的最重要阶梯之一。
常熟为先贤言偃故里,素称学道名邦,自汉以降,以文仕进者代有人杰。汉有襄城令言子十六世孙言成大,三国有仆射徐真,晋有宣城太守邴臻,南齐有郴州牧倪德光,梁有侍御史陆孝本等。隋唐设科取士后,言子三十八世孙言大章首领风骚,开常熟进士之先河。稍后,有陆器大魁天下。两宋的进士数量远超唐代,提高了常熟文学之乡的知名度。但元代时,虽曾有科举,由于统治者实行等级划分及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南人考进士者万人仅得中一二,致常熟无人问第。而迨明清,常熟则榜名高悬,盛况空前,涌现了一大批举人和进士,谱写了吴地科举史上的辉煌一页。
常熟自唐至清,共有多少进士?查清代前邑志,虽大多列有选举一门,却详简不一,难窥全貌。如以现存最早的邑志元《重修琴川志》,查唐宋进士,当嫌不足。明志及乡邦文献中,辑录较细的要数万历间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共记录了明初至万历三十八年(1600)历科进士172人,后科阙如。清《虞阳科名录》是辑清朝科名的专著,但至同治而止。此外,《苏州府志》、《江南通志》等志亦收有常熟的进士名录。然而,不论上述邑志、文献、府志、通志等,凡较早成志的,记载均甚粗略。后编的往往并非成于一朝断代,前后两志至少相隔数十年,存在中间缺环。府志、通志又常有因地理上的混淆而误记之事。此外,许多常熟籍人士,作为朝廷命官眷属,出生或落户在外读书和工作;或因其他行政变迁以及服役于军队卫所等原因,致以他籍应试。这些,都给编纂统计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难度。
在所有资料中,当推民国间丁祖荫主修的《重修常昭合志》最为详尽。此志在借鉴历代典籍、方志及金石墓志等材料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考订,综合成选举志一卷,并分列三表,表一辑历代选举目,表二辑历代武科目,表三辑学堂考试出身者。其在表一部分计列出唐进士陆器1人,宋进士自咸平三年庚子科许式起至咸淳四年杨伯麟止,另加年次未详1人,附录1人共82人。明进士自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施显起至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王曰瑜止共213人。清进士自顺治四年丁亥科钱祖寿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张鸿止共150人。表二部分,列宋武进士庆元二年丙辰科周虎1人,明武进士自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任贤起至年次未详许彦达止共15人。清武进士自顺治三年丙戌科徐定国起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谭绍隆止共6人。表三部分,列清光绪三十三年停止科举后,以学堂毕业给予进士出身者自光绪三十三年嵇苓生起至宣统三年殷祖恩止共3人。总数有唐进士1人,宋进士83人(含武进士1人),明进士228人(含武进士15人),清进士159人(含武进士6人)。以上进士数总计为471人。丁志的统计,不但用功极勤,且考订甚精。如与明管氏文献志对照,管志首列明洪武三年张著、唐溥、邹立诚、黄著为进士,丁志则以洪武三年开科取士,四年方有殿试进士,而查张著等4人系三年举人,未参加会试即授职,故不入。又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陆子高考中探花,因忤权贵而遭除榜,丁氏为其正名等。此外,自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八年间,管志漏载的进士竟达22人之多,丁志均一一补其所佚。再者,对有些资料所载的常熟进士原籍,亦加以注明,因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志的严谨和可信程度,所载进士当最为全面和完善。
诚然,由于前述原因,我们也不应苛求丁志绝对无误或毫无遗漏。数年前笔者因参与筹建常熟名人馆,征编资料,参考了各种邑志、旧籍及市博物馆所藏历代墓志、家谱等,详加考证,又增补自唐至清进士13人。其依次为,据杨载江先生著《言子春秋》查《言氏家谱》增唐咸亨间言大章及唐末言克常2人。据《唐故李让墓志铭》拓片增唐中期李济1人。据笔者1976年在浒浦二大队角墩湾抄录《宋宜兴少府季公世良圹志》及《宋季了翁妻宋氏墓志》增宋淳佑间季了翁1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增乡贯常熟者:明正德九年唐符、嘉靖八年郏鼎、三十五年王道充、万历四十一年缪昌期、四十四年李应升及崇祯十年吴继善6人。据1990年11月出土《明故陆季荣室龚孺人墓志铭》增明正德间陆隆恩1人。据《碑录》增康熙五十一年蒋泂、乾隆二十二年陈铨2人。此外与丁志对照,笔者对其表一所列宋华仲其人,查《镇江县志》,载为丹徒人,嘉定元年进士,官终常熟丞,当以所宦地而误。此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进士题名》,清代前邑志亦均不载,故予除外。因此,实比丁志增12人。常熟自唐至清代的进士数,应有483人。
在常熟历代进士中,共有状元8人,即唐开成五年陆器、宋庆元二年周虎(武)、清顺十五年孙承恩、康熙十八年归允肃、三十九年汪绎、五十七年汪应铨、咸丰六年翁同和、同治二年翁曾源。有榜眼4人,即明嘉靖二十三年瞿景淳、万历十四年袁世宗(武)、清康熙三十六年严虞敦、咸丰三年杨泗孙。有探花5人,即明洪武二十七年陆子高、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崇祯十年赵士春、清康熙十五年翁叔元、道光二十七年庞钟璐。有传胪4人,即清康熙四十二年倪廷标、雍正五年蒋溥、乾隆十六年沈拭、嘉庆六年席煜。
常熟历代进士当仍不止此数,希有心的学者能继续考讹补充,以使更臻完整。

回答(2):

从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过604位进士
汪琬是苏州人,他的话并非夸大,据李嘉球统计,自唐代开始科举,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其中苏州地区出了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而历代考中进士的多达2700多人。他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科举方面的优势主要在明清两代:“明清时一共有202名状元,苏州地区状元就有35名,占全国状元的比例达17%,苏州状元中不乏文震孟、翁同龢这样的良相诤臣,也有史学家毕沅与外交家洪钧等,祖孙状元、兄弟登甲、叔侄及第等现象也屡见.
不好意思我就知道这么多了

回答(3):

十万。
摘至余秋雨先生的《十万进士》一文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随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个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混杂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
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有一种曾经风行一时的说法,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情况好像并非如此。考状元的要求过于特殊,难于让更
多的杰出人物获得机会是事实,但状元中毕竟有一大批诸如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翁同〔龠禾〕、张謇这样的人物,说他们没有学问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这还只是说状元,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进士,那就会开出一份
极为壮观的人才名单来。为了选出这些人,几乎整个中国社会都动员起来了,而这种历久不衰的动员也就造就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独特命运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独特心态,成为中华民族在群体人格上的一种内在烙印,绝不是我们一挥手就能驱散掉的。科举制度后来积重难返的诸多毛病,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人觉察到了,许多智慧的头脑曾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论证、修缮、改良,其中包括我们文学界所熟知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等,不能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体力行。

回答(4):

我是河北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我来回答您的问题。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一直沿用到清末也就是1905年,共1500多年,每年的科考程序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取从每县约十万童生中取秀才三十人,乡试从全国各省按百分之一的比例取举人约二百九十人,会试从全国按五十取一的比例取进士约一百四十人。这个统计数字只是一个约数,因为每三年一次的取仕数额都根据各省的税收、钱丁、粮赋具体来确定,每一次都有变化,但比例大致不变。按照这样计算,1500多年共考了约五百次会试,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约有一百四十人,140乘以500,就是约70000人;再加上富商捐的、官宦后裔、对朝廷有突出贡献的臣子(如开国元勋)的子嗣,他们也一样具有进士的功名,历朝历代加起来共约39000人。这样,总的加起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士共有大约109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