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2024-11-19 21:38: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给4点建议:
  1、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应让学生先明确作品内容,即这件作品包括哪些形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先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个把握。观察并不是一味的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在观察中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人有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即可容易掌握。
  2、分析。所谓的“挑战”大多是从分析开始进行,是鉴赏美术的关键步骤。这里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形、色、构图等方面的直接分析,而采用改变作品原貌,如可以将画面分解,改变原有位置,分析原作品构图的合理性,或者改变大小、色彩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并结合教师在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对作品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效果会更好,课堂会更生动有趣。
  3、解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所认为的分析阶段中对原有作品的改变好或不好的地方,都要充分的阐述理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分析阶段的比较,学生会加深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同时逐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而解释阶段通过阐述理由与辨说,既可以巩固相关的知识,又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引导和鼓励,不要为学生代劳。评价这种“挑战”不仅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还要让他们敢于说真话,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富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解决问题能力。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与智慧,真理与智慧永远是蕴藏于知识的背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挖掘探索,才是最理想的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总结更有效、更实有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之路愈来愈宽畅。
  祝你成功!

回答(2):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是课程标准中既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学习领域,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研心得,对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欣赏?什么是评述?
《美术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所以,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并不是一个个体的孤立行为,而往往是在一种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应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所谓“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学生进行的美术评论活动,不是指专业的美术评论活动。《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其次,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课标》明确地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最后,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课标的要求?
1.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欣赏·评述”课的前提,而且《美术课程标准》首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只有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目的明确了,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索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例如在讲凡高时,教师首先设下一个悬念:凡高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37岁开枪自杀。这样简短的介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再介绍凡高的生平、创作背景、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欣赏·评述”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欣赏评述”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应当肯定的是,美术课的四个学习领域里,和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欣赏评述”,因为在欣赏课上学生接触最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都和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概括而言,欣赏课要想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讲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析,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
(2)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3.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什么是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怎样的习俗;也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型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如一幅是东方的作品,一幅是西方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不妨看一看它们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4.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评述”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1)在1—2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
(2)对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第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为了能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美术作品,发现其特色,对作品进行描述练习。
(3)对5—6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但这样的作业不能安排太多,一学期有一两次即可。
(4)对7—9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评述方面,增加了对“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什么是美术现象呢?主要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事件和活动。比如,一次校园艺术活动,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室外雕塑,学校发的新校服、广告、家具设计、室内装修……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例子,都能激发他们评论的热情。而回避现实,完全躲进古典之中,让学生像专业人士那样,学究式的探讨一些问题,并不是现代课程论提倡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欣赏评述”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此,一线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