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应考必要性和影响

2024-11-16 01:57: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诚信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几千年前,诚信就为人们所关注,许多名人名言、名典中无不涉及。如《广雅释诂》中有言:“信,诚也”即是说信就是诚,诚就是信;另《周易系辞》上也说:“人之所助者,信也”;孙子兵法讲,好的将领要有五德要求:智、信、仁、勇、严,信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者,行之基也”等等。说它现实,是因为21世纪的今天,国人正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那么我们再谈诚信就更显重要。 1 诚信的含义 什么是诚信?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诚,即真诚、诚实, 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的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给诚信的定义。 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道德范畴和制度范畴的统一。 2 建设诚信企业的必要性分析 2.1 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 然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危机四伏,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正威胁着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转。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情操的堕落,结果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有诺必践,违约必究,经济活动才能正常运转。信用度越高,经济运行就越顺畅;信用度越低,经济运行成本就越高,诚信空气稀薄的社会环境甚至会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 2.2 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不仅要求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之间平衡协调,而且要求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降低耗费。 企业失信,不但给市场经济造成混乱,而且给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数以亿计的损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透露: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 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 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 000 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 000 亿元,因此,我国每年由于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5 855 亿元人民币,差不多相当于我国每年GDP 新增的产值。 企业信用缺失是一种短期行为普遍化,它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失信使不少企业在经济交往中放弃现代信用,重新选择了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传统方式,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企业信用危机对投资和消费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由于企业信用差,老百姓买东西时总担心买了假商品,炒股时怕碰上“银广厦”那样的事件,出门旅游怕上当挨宰,结果造成了内需不足,严重影响了消费;由于信用关系不佳,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2.3 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融入国际大家庭之中。它必须遵守WTO中的各项贸易规则和市场运行准则。然而,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还很难与国际上的信用规则相接近。如WTO中要求各成员国共同分享经济贸易的信息资料,享受互惠待遇和国民待遇;要求各成员国严格执行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贸易规则。这样,特殊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将失去效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跨入WTO门槛的成员国来讲,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学习、了解和掌握WTO的主要规则,按国际惯例办事。对企业来讲,讲规则的前提是要守诚信。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各类国际交易中讲求诚信,注重商业信誉,是国际商务惯例中的首要信条。实践证明不守规则、不讲诚信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被市场淘汰出局,对于尊重并信守诚信规则的企业,它得到的是竞争力的提高,是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长远的巨大经济利益;而对于不遵守诚信规则的企业,即使没有法律的惩罚,也要被市场排除出竞争之列。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诚信也是崇高的人格,在信用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你可以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住房,但唯独不能没有信用。对于生产、经销企业来讲,在加入WTO后的法律框架下生产、经销产品不仅要讲规则,更要守诚信,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信誉,不会失去广大消费者,最终才不会失去应有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拥有了诚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节节胜利。 遵守国际规则,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诚信而带来的利益和由不诚信而导致的损害,将因经济全球化而成倍放大。 3 建设诚信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尽管在我国体制改革转型时期,部分人的诚信观念发生了不应有的变化,但仍有不少人坚信着“诚信为本”的理念,如有300多年历史、至今仍长盛不衰的北京同仁堂,他们就是凭借这一理念才保持了在中国民族药业的稳固地位和创造了今天的非凡成就。还有青岛海尔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既能博击市场风浪,应对各种挑战,又能始终不忘记“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和“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宗旨。因此,他们的品牌形象深深地扎在了顾客心间,被市场所认可。“诚信是金、失信是土”,只要我们通过正确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谁诚信谁光荣”,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体现“谁诚信谁得利”,相信诚信美德会得到巩固和弘扬。 3.2 法律手段日益增强 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立法有了迅速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公司法》、《保险法》、《广告法》、《会计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立法步伐之快是国外少有的,可以说目前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而且针对“诚信”问题,司法部门在上述相关法律中都有涉及,如《会计法》、《证券法》中有关“信息披露”问题的法律条文规定。说明我国司法部门已将“诚信”纳入到法律监管范畴之中。只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再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加大执法的力度,相信企业诚信会越来越多。 3.3 我国政府日益关注 企业诚信已被我国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企业诚信问题的方向。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按照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已开始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诸如,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户口”,开列失信者“黑名单”,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守信企业保持荣誉、鞭策失信企业痛改前非等等。我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开办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汕头信用网已正式开通运行,从2002年4月1日起,该市所有企业的信用咨询将全部上网公开查阅,想了解意向中的生意伙伴的基本情况,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企业资讯情况,企业荣誉记录和不良记录等,只需鼠标点击即可。 随着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多年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走私盗版等专项治理,对重塑诚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也从一度失信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失信酿祸,守信孕福,纷纷提出“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业”,努力以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信誉不佳的形象。温州、汕头等一些地方的可喜变化,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一个具有崭新精神风貌和强大道德力量的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