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2024-11-08 02:38: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自汉朝之后,“相国”的称呼逐渐消失,对于君王的辅佐大臣,一般称呼为“丞相”

首先,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皇帝、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由此,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国,还是三国时期的丞相,亦或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


当然,尽管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但是,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会派遣若干人承担“宰相”的职责。针对宰相的历史来说,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实际在承担“宰相”的指责,不过,对于管仲来说,在齐国正式的官职名称还是“相国”。根据史料记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到了战国时期,相国又被称为“相邦”。其中,秦惠文王四年(前334年),周天子周显王送给秦惠文王文武胙。秦国新设立相邦官职,樛斿担任第1任相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张仪接替相邦职位,樛斿离任。对于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西汉建立后,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地位上,“相国”是在“丞相”之上的。

最后,自汉朝之后,“相国”的称呼逐渐消失,对于君王的辅佐大臣,一般称呼为“丞相”。比如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诸葛亮等人均担任过丞相一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在承担丞相的职责,比如明朝大学生张居正等人。

回答(2):

首先,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皇帝、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由此,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国,还是三国时期的丞相,亦或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

当然,尽管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但是,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会派遣若干人承担“宰相”的职责。针对宰相的历史来说,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实际在承担“宰相”的指责,不过,对于管仲来说,在齐国正式的官职名称还是“相国”。根据史料记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到了战国时期,相国又被称为“相邦”。其中,秦惠文王四年(前334年),周天子周显王送给秦惠文王文武胙。秦国新设立相邦官职,樛斿担任第1任相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张仪接替相邦职位,樛斿离任。对于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西汉建立后,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地位上,“相国”是在“丞相”之上的。

最后,自汉朝之后,“相国”的称呼逐渐消失,对于君王的辅佐大臣,一般称呼为“丞相”。比如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诸葛亮等人均担任过丞相一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在承担丞相的职责,比如明朝大学生张居正等人。

回答(3):

宰相、丞相和相国有什么区别?

回答(4):

宰相是古代辅助君王行政的最高长官只是一个统称,不代表一个官职。丞相则是有议政和监督官员的职责和权利,是百官之首。而相国不能算是一种职位,相当于一种摄政王,他们的权利已经很接近帝王,在历史上可以参考董卓。

回答(5):

丞相的权利最大,然后逐步被皇帝架空,发展到了宰相,然后皇帝权又一步得到了集中最后变成了相国权力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