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理论对理解动机的本质有哪些启示

逆转理论对理解动机的本质有哪些启示
2025-04-01 23:46: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正统”心理学中早期的动机理论为紧张理论 是由理论家赫尔所提出的 即认为人们均有一种普遍的动机:消除内部的紧张状态或者说不平衡 需要肯定的是在对部分情况下 其解释具有合理性 但其过于片面 无法解释有诱因参与的情况
近年来流行的新的动机理论为逆转理论

据介绍 “这个理论之所以叫逆转理论就是因为它试图解释人类是如何从对立的一端转向另一端” 并且认为有四种基本的原动机 但仅为“假定”(令人不免质疑其根据何在?何为不能为5,6甚至7种):
1、有目的(如目标取向的,事前计划的);超越目的(嬉戏的 为瞬间而活的,娱乐与享受的——类似于sp)
2、顺从的;逆反的
3、控制的(权力取向的);同情的(关怀取向的)
4、自我中心的(主要关心自己);他人取向的(主要关心他人的)——(详见《心理学与生活》第327页)
所谓的“原动机”概念混淆了“偏好”和一般所谓的个别行为之“动机”的区别:前者从综合行为上观察行为的原因(正如mbti之各字母);而后者从个别行为上观察(例如口渴需要喝水之动机)
从以上描述可知(如“主要” “取向” 等字眼)准确的说以上四种所谓的原动机是个体的一种倾向 或者说在诸多行为综合来看的一种偏好 而并不涉及个别行为 例如以他人取向为原动机的行为者也可以在个别行为中例外的表现很粗自我中心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