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2025-04-04 06:41: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05任务 简答题 判断题 作品题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 ,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 、 、以及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 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 以及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 以及 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 、 等三个基本环节 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 、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 、 以及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 、 以及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 、 、以及 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 、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 、 、以及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 以及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 、 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 以及 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 、 、以及 等三个阶段; 1、 创设情境 、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 总结运用 。2. (创设的)问题情境(须) . 有效 、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 (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 (运用)情境的方 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 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 向环节 、 行动环节 、 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 、 过程取向的评价 、 主体取向 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 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 间方位 、 空间距离 、 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 、 操作(能力) 、 策略(能力) 10. (设置)问题情景 、 提出假设 、 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 、 情感(参与) 、 认知 (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 、 数学思维能力 、 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 作(思维) 、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 活动(导入) 问题 、 、 、 (导入) 15. 认知 、 联结 、 自动化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 1. 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三、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 1. 文本论述: 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 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 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在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策略1 对孩子而言, 「熟练原则」相当重要,但不是要让孩子在不会的部分一再重复写、 重复练习,这样孩子会很快感到厌烦,也会相当挫折。身为老师、家长的我们,应该以不同 的游戏教学形态及策略,来引导孩子进行同一个学习目的,在做中学习,会比较快达到学习 的成效。 例如统计教学中: 长短、高矮、多少比一比 练习「长、短」 ,可以找铅笔或是长短绳,让孩子帮忙排队,长的排在一起,短的 排在一起,再依照长短做排列;也可以运用蒙特梭利教具的圆柱体,做高矮、粗细的比较练 习。要练习「多、少」 ,先在篮子内放置孩子喜欢的物品,并分置在两边,让孩子选择最多 或是最少的一边。在练习中,也请孩子一边说出「长的」「短的」「高的」…… 、 、 序列游戏 在游戏中,让孩子随机认知谁是第一名、第二名……;或是当孩子排列成一排时, 可以请小班长发号施令, 「拿给第四个小朋友三颗糖果……」序列游戏还包含了时间先后顺 序、大小、多少、高矮等概念。 钱币游戏 先让孩子分辨硬币及纸钞,在分辨硬币时,可同时进行硬币的拓印游戏,再将不同 的硬币及纸钞做分类。 在大略认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时, 也要确认孩子是否具有了解币值的 概念,如果孩子还不了解,则先以一块钱的硬币为单位进行配对,像是一个十元硬币可以兑 换十个一元硬币等,以此类推。 熟悉钱币之后就可以进行商店游戏,让孩子将自己的物品、玩具标上金额,开商店 当老板、当收银员,或是当顾客购买物品,也可以进行大家熟悉的大富翁游戏。 上述提到的活动都可以互为运用, 像是钓鱼游戏就不一定只有在数量概念中才可以 进行,大小、形状、数字、分合等活动中也都可以进行;同样的,骰子游戏也可以运用在不 同的活动中,只要在骰子上稍作改变就可以进行了。 提供了这么多数学游戏, 希望您可以将数学灵活运用成好玩的游戏, 与孩子轻轻松松的 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从游戏中达到学习数学的效果。 通过丰富的实例,如向学生提供“一名身高1.4米的学生在一个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会 不会有危险?”这样一个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继而引导 学生求简单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如提供一个统计图表,上面提供有喜欢吃苹果的 人数和喜欢吃香蕉的人数。首先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判断哪种水果该买多,哪种水果该买少; 然后引导其判断统计表中是否还能显示其它信息。如“喜欢吃苹果的人有多少?”“喜欢吃苹 果的人比喜欢吃香蕉的人多还是少?如果多,多几个?”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读图 表的心得,比如提问“通过统计发现喜欢吃香蕉的人比喜欢吃苹果的人少,那应该作出什么 决策呢?”这样循环渐进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目的的有效达成。 通过实际例子, 让学生体会客观世界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下 列现象哪些是确定的:一只老虎将在1小时后“访问”我们的教室;太阳正在升起;下周球赛 我们会赢……并要求学生用“是”或“不是”回答, 鼓励学生用“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