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是一个怎样的县?

包括文化,体育,经济等。
2024-11-15 17:01: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五华县
文化:五华县民间艺术丰厚,木偶戏和采茶戏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五华的石制工艺非常出名,全国各地和东南亚都有五华石工的杰作。

体育:五华还有省的足球训练基地,曾被国家体委誉为“足球之乡”。

经济: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2.2亿元。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烟叶、青梅等种植业也发展迅速。工业以汽车配件、制酒、制药、五金配件等制造业为主。旅游业逐步兴旺,2004年旅游总收入为1.1亿元。

民族:五华县以汉族客家人为主。

语言:全县通用客家话,属纯客家县。

旅游:五华地处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有:西湖温泉、长乐学宫、狮雄山塔、汤湖热矿泥山庄、益塘水库、七目嶂自然保护区。

回答(2):

五华县位于北纬23°55′东经115°45′,在广东东部,梅州市西南部、梅江上游。东部与揭西县、南部与揭西县、陆海县、西部与紫金县、河源市东源县、龙川县接壤。总面积3226.1公里,人口100多万,县人民政府驻水寨镇。

五华县,战国时为百粤地。秦汉西晋时为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筑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明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1954年迁治水寨镇。现属梅州市。

五华县地形以丘陵为主,低山、谷地相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多呈西南-东北走向。西部的七目嶂海拔1318米,是全县最高峰。

五华地自处中南亚热带湿润区,年平均气温度20.6°C。1月平均气11.9°C,7月平均气温28.7°C,3-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498毫米。主要河流有琴江和五华河,分别发源于河源市紫金县和龙川县。琴江全长136.5公里。五华河全长105公里,两河在大坝镇大湖村汇合,流入梅江。土质多为沙质土壤,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资源有植物250多种,主要有松、杉、桐、桉、竹、油茶、油桐、紫胶等。水果有柑桔、细核荔枝、板栗、三华李等。药用植物有毛冬青、巴戟等。矿产有石灰石、煤炭、瓷土等。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烤烟、黄豆、花生、甘蔗、黄麻等。

五华县素有“工匠之乡”称誉,技艺精巧的石雕工艺闻名海内外,同时又是“足球之乡”,是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故乡。  
客 家 传 统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回答(3):

五华县是广东省梅州市辖县。
五华县简介:
一:行政区划
五华县辖16个镇(水寨镇、河东镇、郭田镇、双华镇、棉洋镇、安流镇、梅林镇、龙村镇、横陂镇、华阳镇、周江镇、长布镇、潭下镇、岐岭镇、转水镇、华城镇)。
二:地理环境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介于北纬23°23'~24°12',东经115°18'~116°02'之间。
三: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逐年减少。
2:矿物资源主要有原生矿床和次生砂矿床两大类。
3:水资源不足。
4:动植物资源丰富。
四:经济
逐步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增长。
五: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获“基本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
六:文化
千年古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民间艺术斑斓,文化底蕴深厚,品种较多。
七:交通
境内有长深高速、汕昆高速、济广高速线上,广梅汕铁路,205国道以东西方向横穿境内,华(城)陆(丰)高速,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横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
八:旅游
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石马山、益塘水库景区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参考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83100.htm。

回答(4):

是广东省梅州市的。除了五华县外还有梅江区、梅县、兴宁(市)、丰顺、大埔、平远、蕉岭等8个县(市、区),梅州市方圆1.6玩平方公里,共有500万多人口。

回答(5):

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