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和南水北调工程有什么关系

来个网站也可以
2024-12-04 16:32: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伏数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

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扩展资料: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来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使古老的运河获得新生。大规模的调水和治污不仅为断流和生态功能区系统修复带来机会,而且也使大运河的整体性保护规划成为可能。

长达1000多公里的运河沿线,除了带动运河旅游、保障沿线水资源供给,更可以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促进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袭厅耐建新建十三级泵站,逐级抽水北送。各梯级河道输水位结合运河各段最低渠化水位设计,因此航道用水得以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拍春水北调东线工程

回答(2):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利用了京杭运河作为其输水通道。

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影响,我国大河多为自东向西流,南北流向的很少,故中国古代人民人工开凿了沟通南北交通的京杭运河。到了现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又充分利用京杭运河河道作为输水通道,既使京杭运河的航运价值得到新的开发利用,同时也节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投资,减轻了环境破坏。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州哗,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谨轮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祥迹信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回答(3):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
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培仔1156千米;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扩展源隐资料: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来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使古老的运河获得新生。大规模的调水和治污不仅为断流和生态功能区系统修复带来机会,而且也使大运河的整体性保护规划成为可能。
长达1000多公里的运河沿线,除了带动运河旅游、保障沿线水资源供给,更可以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促进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配裂汪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建新建十三级泵站,逐级抽水北送。各梯级河道输水位结合运河各段最低渠化水位设计,因此航道用水得以保证。

回答(4):

南水北调东线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往北输送水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回答(5):

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
京杭大运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伏昌的迅速发展。

目前,京杭运河腔州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缺圆扒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