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2024-11-30 04:54: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赵越提供 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预习习惯的培养开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已广泛进入我校的各学科课堂。预习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它恰恰能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它能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预习观,把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后有更多的收获,应该成为我校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个月以前的一节新受课,我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结果,令人很失望。几乎没有人能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想法:“这批学生素质怎么这样差?”于是开口就批评了他们为何不好好预习。这时,课代表举手说了:“都预习过了。”我接着问了他们:“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学生答:“把预习的内容通读一遍.”这时,我才清醒认识到问题出在学生不懂得怎样预习。现在想想,也真是错怪了学生,为何上节课结束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预习,预习时该做些什么,本以为学生知道该怎样做。可是,我校学生学习能力与习惯与名校的学生是有差距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指导我校学生有效预习呢?我请教了许多老教师,也上网查询了一些资料。一、找到了一些方法仅供参考:(一)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定出预习提纲 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带着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学生抓住要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提纲中感到疑难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奠定了基础,还为学生听课扫除了障碍。这样,学生听课才能从容自若,跟上老师的进度。(二)对于重点内容要做好标记。 不少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本,不重视理解,或照抄预习题答案,这样的预习自然收效甚微。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一遍书,而是要认真理解书本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规律和公式的建立或推导、意义、成立条件、应用方法等弄清楚,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做好适当的标记。特别是对于定律、概念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段落,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才能对概念、规律、定律推论等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把不理解的推导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用笔记下,以便在听课时更能注意老师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这样,学生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更具有方向性,牢牢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听课效率。(三)如何预习例题和练习题 预习完课本主要内容后,学生还要预习例题和课本后的习题。看例题的方法不是直接看解答过程,而是先阅读题目,审清题意,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想清楚:用什么方法解才能解得结果。解出答案后与例题比较,看自己的想法跟例题所给的解答过程是否一样。若不一样的话,再想想例题为什么这样解,有什么优越之处。对于练习题的预习也很重要。做练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预习练习题,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追求“多、难、深”,要重基础,讲究针对性,也就是说主要处理好课本后面的练习。(四)预习不仅在新课讲授中有很好效果,在复习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做好预习工作呢,首先要认识到复习阶段的预习和新授阶段的不同:复习阶段学生知识已有所掌握,需要做的是知识的回顾,整理和系统化。其次要给学生具体的任务,不要笼统的布置整理知识点。我在总复习阶段的预习工作主要分三部分,一是让学生重新整理一章知识点,二是完成试题,每一知识点布置相应的题目,三是在课堂上有预习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复习效果达到最佳。(五)教师在学生预习后的工作 学生写完后交到教师手中,教师可阅读学生的预习笔记,从中发现学生所写的目标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有多少是相同的,学生有哪些共同问题需要上课解释的。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上课效率不就可以可以提高了吗,教起来心中也有底了,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更轻松点,师生的距离不就可以近些了吗。(六)课后对预习的反思 若在内容讲完后,请学生复习时,再看看自己所写的目标是否达到,需解决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如果此预习工作做得好,我相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提高。 当然,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可以看作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时经家长还价后“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那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我们还要研究,究竟哪些内容适合学生预习?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该是形式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二、以下有几种预习的形式仅供参考(一)背景式预习 即指导学生收集要探究内容的背景材料及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如“年、月、日”的教学,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年历卡,查询闰年的来历等,课中组织学生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发现。(二)归纳式预习 即引导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如单元复习,可让学生先对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复习,在课中进行展示、交流。(三)难点式预习 既指导学生将新课内容中的难点和不理解之处列出;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等。三、预习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深与浅的关系。能够从容自学而掌握新知识为最理想,盲目求深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能理解基本的,找出不懂的,就可以为高效听课奠定基础。 2.自己钻研与请教别人的关系。自己钻研固然好,但若抱着一定要试试自己能力的态度而死啃硬骨头,耗时费力,有时还收效甚微。而请教别人(老师、同学、家长等),难题可能迅速解决。 3.预习与听课的关系。预习时已经掌握了,课上还要听老师讲。听听老师的分析思路,从而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预习的三大好处: (一)开发了孩子的思维,培养了自学能力。这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担任校长及语文教师时,全年1/3时间外出开会或讲学,他从不补一堂课,但他的教学成绩远远高于别人,其中的策略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学人学习,这是孩子终生有用的才能。 (二)有了预习的基础,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便心中有数,对自学中难以弄懂的,上课时会特别关注老师的讲解。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一种课前的准备性学习,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会预习,坚持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的有力措施。 (三)有了较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在同一班级,由于孩子们的智力差异不大,学习所用时间基本相等,受教于同一教师,因而孩子们的成绩差异不大。但现实中同一班级,为何孩子们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大呢?我认为,除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业余时间。利用业余时间预习后在学习负担上比其他同学轻。轻装上阵,何愁冲不到他人之前?接新班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听课比较吃力,课后要花大量时间去看书,还要不断地求助于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的效率也很低,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不久,却惊奇地看到了他的明显进步。后来,从他的发言中找到了答案,他说:“二十分钟的课前预习,改变了我学习的被动局面。”五、预习在探究式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预习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二)预习使课堂上的探究更深入、更有效(三)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充实、更丰满 因为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如何预习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各人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怎么做收获大,就怎么做。 总之,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虽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一经形成,学生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