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培养

2024-11-18 16:37: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寓教育于学生活动之中 小学生品行的形成过程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处在萌芽状态,加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对抽象的道德观念难以理解。所以,对于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首先靠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很难收到较好效果。最好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同时又要抓好时机随时进行,在这里,我认为有几个条件需要注意:1、环境的作用. 环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正是为了使学生在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发展。只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加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常规培养的一致性 现在小学里从六周岁半就进行一年级学习,他们从一个耍孩子走进课堂,受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的约束,况且,他们的家长都非常宠爱他们,常规教育是对学生正确执行生活中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对小学生常规教育就坚持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小学生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事物入手,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按时上学,有规律的生活愉快、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3、寓教于教育活动及学习过程中. 小学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活动及其自觉学习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感和态度,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善、恶、真、假、美、丑等,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有关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的素质是品德教育的关键1、以诚相见,融洽感情 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愿意和他们交往,也愿意听他们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教育,特别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坦诚相见,师生情感越融洽,越和谐,学生越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例如:我班上有一名学生,他学习、纪律各方面表现都很差,但自尊心特别强,身上有不少坏毛病。我注意到他的这些特点,就经常主动找他谈心,聊天,或不时摸摸他的头,当他犯一些小错误时,我总是在课后找他说话。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好朋友。他有时心里有事,也会主动找我谈谈,能看得出来,他十分信任我。记得一次,他因一件小事与班里的一名学生发生口角,进而打起来,我知道后马上赶到班级,他看到我立刻把手停下来,走到我面前。到办公室后,我只问一句怎么回事?他慢慢地把头低下来说:王老师,我不对,我不应该打人,今后我一定改,一定不再和同学闹矛盾了。我听了以后,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你。后来从别的学生口里得知,他主动向那位同学道了歉,两人又和好,而且再没有闹过矛盾,所以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以诚相见。平易近人,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老师,十分快乐地接受老师的教导。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老师有较强的依恋之情,他们宁愿接近老师,模仿老师,所以不管老师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都会在小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为了使儿童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个性倾向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爱憎感情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为建立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培养人格。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仿效的榜样。这样就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亲其师而信其道,就能找到良好教育效果. 这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然及不从。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例如:平时总要求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而老师如果总是让学生干活,自己却指挥,学生会怎样想你,因此,每次卫生打扫,我总是带头干,与同学生们一起扫地、擦桌凳、门窗、拖地。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养成了彻底打扫卫生的好习惯。这说明教师处处都能以身作则,从而时刻都能注意自身形象和表率作用,学生一定能受到感染,进而达到品德教育目的。很自然地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1、有目的地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由于教材总是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目的的要求,体现一定阶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去分析驾驭教材,进行启发诱导影响学生的;教学活动的组织,教法的应用,教师的工作作风,言谈举止等,无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有意识地突出品德教育为首的思想,落实品德教育到位的措施。2、有情趣地进行品德教育 首先是教师的热情和表情,教师应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勇于追求和维护真理,爱憎分明,善于表达真情的人;应该是播种智慧,诱发情感,童心常在的教育艺术家。教师能在颂扬良好品德行为的同时,能激发起学生愤慨,善恶之情。这样通过学生动之以情,启之以思,晓之以理,再导之以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3、智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学校的重要特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教师必须既管教书,又管育人,以身作则,寓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使智育与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良好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社会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